前不久,华阳路街道的一处旧住房成套改造(小梁薄板)协议置换项目首日即实现100%签约率,让居民们多年的新居梦变成了现实。这一过程中,基层司法所积极践行“法治为纲、情理为维”的理念,巧解家庭矛盾纠纷。
当时,华阳路街道司法所准确预判到专业律师不仅能够提供法律意见,还能以第三方身份在化解矛盾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全流程配合旧改项目,事先谋划精心部署,司法所选聘了北京市中闻(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左丽娜加入团队。正是这一关键举措,为后续对每户家庭情况的精准研判和发挥法律指引定分止争作用奠定了基础。
“前期,居委会对每户家庭的户籍脉络、居住历史、房屋来源、贡献程度及他处住房等情况进行梳理,方便律师以此为基础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制’有效的调解方案。”司法所工作人员表示,当得知一户家庭因承租人去世而陷入僵局,家庭关系近乎破裂,爷爷奶奶与孙女即将对簿公堂的紧要关头,和工作团队协商后,决定由律师出面与这户居民进行面对面沟通,进一步听取他们的心声。
![]()
经过深入了解得知,这户家庭住着爷孙两代人,如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房屋进行份额分割的话,无房孙女将面临居住困境。
如何做到既恪守法律底线,又能挽回血脉亲情?调解员每天上门与居民沟通,帮助居民分析政策、权衡利弊、修补亲情,在经过详细沟通后,律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草拟了《家庭内部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了具体分配方式,并就后续事宜等作出清晰安排,从根源上杜绝后续纷争。
阅读该协议后,居民们感到条目清晰明了,解决了其他遗产的归属问题。在签订协议现场,孙女的一声“爷爷、奶奶”,令大家热泪盈眶。他们不仅撤回了此前提起的诉讼,并表示,今后将彼此关爱弥补亲情。
无独有偶,因分配问题协商未果,矛盾纠纷在另一户家庭中“上演”。原来,该户家庭的两兄弟一直关系不和,在得知房屋被列入旧改范围后, 几番商量不成导致矛盾激增。
对此,司法所主动牵头搭建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也委托律师为兄弟两人制定了一份《家庭内部协议》并进行法律解读,推动矛盾争议从“情绪对抗”转向“理性协商”,促成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并签订协议。兄弟两人最终握手言和,既解开了积年的心结,也保障了旧改项目的顺利推进。
华阳路街道司法所表示,旧改项目圆满完成既离不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精神,也离不开法治赋能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更要用好“三所联动”矛盾化解机制,为化解家庭矛盾搭建对话平台并推出“定制式”解决办法,让法律精准度与人文关怀相互作用,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局面,彰显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担当。

图片来源于华阳路街道司法所
撰稿:闫 漫
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