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闭门羹”也是“警示灯”。群众越是家门紧闭、心门难开,越能体现“面对面”工作的价值
群众“家门”连着干群“心门”,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屏障,更是情感与信任的桥梁。现实中,一些干部在走访调研、沟通协调时,难免会遭遇群众的“闭门羹”。群众递来的“闭门羹”,绝非蛮不讲理的拒绝配合,或许藏着对政策条款的疑虑,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或许积着过往沟通不畅的隔阂,觉得“说了没人听、办了没下文”;更可能是对干部“走过场”式走访的无声抵触,渴望被真正重视、被真诚对待。
若群众“家门”紧闭,群众工作便无法开展下去。当下,有部分干部怕吃“闭门羹”,只喜欢笑脸相迎、听场面话,一旦遭遇拒绝便容易手足无措、心生懈怠。“闭门羹”也是“警示灯”。面对“闭门羹”,干部若是以无视回应冷漠,以抱怨代替反思,只会让干群之间渐行渐远。群众越是家门紧闭、心门难开,越能体现“面对面”工作的价值。面对首次拒绝,要不气馁、不埋怨,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以真心换民心、用实干暖民心,让原本透着疏离的“闭门羹”慢慢酿作焐热民心的“暖心羹”,让“鱼水情深”在干群面对面的持续互动中生根发芽。
既叩开家门,更走进心门。从日常寒暄、生活帮扶等入手,摸清群众的真情实况,精准捕捉群众的潜在诉求与情绪痛点。同时,针对不同群众的性格特点、沟通习惯,灵活调整交流方式,让群众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逐步消除戒备、拉近距离。“闭门羹”的背后往往藏着基层治理真问题、硬骨头。干部不能把“闭门羹”当终点,用“群众不配合”草草了事,而是当解题起点。要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把群众的吐槽点转化为工作的发力点,让群众看得见进度、感受到变化,从而打破“走过场”的偏见。当然,为民排忧解难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打破“一次性”走访的惯性思维,既要对已解决的事项回头看,也要对群众的新诉求再服务,用常来常往的关怀代替有事才来的功利,用持续跟进的服务回应每一份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