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汪源教授参与主编的《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材正式出版,本书系统介绍了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该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被列为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及智慧气象相关专业的本、硕课程指定教材。
当许多同龄人尚在科研道路上探索时,汪源已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加速跑”——28岁晋升教授,30岁参与主编的教材成为多个专业的教学标配。他说:“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
![]()
交叉创新,用AI给大气做CT
2013年秋天,汪源怀揣着对大气环境的深切关怀,走进了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读研时,心系蓝天的汪源锁定了与大气环境监测息息相关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开启了硕博连读的旅程。
“经常看到雾霾天的报道,就想能不能学以致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汪源回忆。
读研期间,汪源敏锐地察觉到地面监测手段的局限性。
“相比于地面监测站点,遥感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它能提供大尺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大气状况观测数据。”汪源说,“但传统反演算法的计算量太大、参数复杂,就像是在用算盘求解数学难题。”
这个困扰最终在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中找到了答案。“AI让大气监测不仅变得更快,还更‘聪明’。”汪源形象地比喻道。
![]()
2023年博士毕业后,汪源加盟南信大,并持续深耕大气遥感领域。2025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全球臭氧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通过AI驱动的高效计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理集成学习模型,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臭氧浓度数据集。
极致专注,审稿意见回复超过百页
这项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领衔,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突破性成果,背后是汪源多年如一日的坚持。
“耗时长达一年半,投稿期间经历了多轮评审,光审稿意见回复就超过100页。”汪源回忆道。
“汪老师进入工作模式后是一种极致的专注,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停下思考。”同事舒志峰老师对汪源的专注深有体会,“有一次我们合作的项目遇到技术难点,他经常在凌晨时分与我分享新的想法和模型构思,对研究始终充满热情。”
2023年,当得知自己荣获“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时,他正在电脑前调试一段关键代码。该奖项由李小文基金会设立,用于奖励在遥感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上有重大创新、对全遥感行业科技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研工作者。
“李小文院士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崇敬。他当年拒绝导师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的选择,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一代科研人。”汪源说道。
2024年,汪源成为全球首届“MDPI遥感最佳博士论文奖”的唯一获奖者。他的研究成果犹如三把开启大气遥感奥秘的“钥匙”,分别对应机理建模、参数反演以及事件评估。
![]()
育人初心,在传承中创新的教学实践
谈到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缘分,汪源说:“我的研究方向是大气遥感、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而南信大正是这一领域的‘领军’高校。更让我感动的是,南信大在人才政策方面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倾斜支持,不仅是直接给予事业编,还可以参加引进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特别评聘直接申报教授或副教授岗位。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关怀无微不至,既有家的温暖,也通过实施‘龙山学者支持计划’,在薪酬待遇、研究生招生指标、项目申请等方面均给予我们大力支持。”
然而,从博士生到需要平衡教学与科研的老师,这种转变并不轻松。“第一次站上讲台前,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回忆起当时的教学经历,汪源坦言压力巨大。
但正是这种挑战,让他对“教师”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通过学校开展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学校老教师的传帮带,站在讲台上的汪源已然愈发熟练,同时也依然保持着那份初为人师的敬畏之心。
在学生们看来,汪源的课总是那么生动有趣。“他会从我们熟悉的降水预报、台风监测入手,让抽象的算法活起来。”2022级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苏秋桐说。
![]()
科研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
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汪源清晰地看到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他和团队将这些问题一一收集起来,对自编的讲义反复锤炼。因此,教材《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气象案例和编程实践,都精准预判了学生可能在何处“卡壳”,又该如何用最生活化的例子来“破壳”。
汪源的教学理念深受其博士导师的影响,“带学生做科研就像教孩子走路,开始要扶着,然后慢慢放手。”从基础的编程技能、文献阅读,到研究思路的形成和论文撰写,汪源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科研能力。
2024级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嘉源感慨道:“汪老师会花半个多小时一遍遍教我理解一个抽象的方法,直到我完全掌握。”每周固定的组会时间,汪源总是提前规划好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要点;学生发来的论文草稿,他会在24小时内回复详细修改意见;学生遇到瓶颈时,他也会与其一起认真调试代码。
![]()
在汪源的感染与悉心指导下,他的学生们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多人参与省级大创项目、获评南信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更有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TOP期刊上发表论文,扎实地迈出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步。
![]()
从青涩的科研新人到壮志凌云的青年学者,汪源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他常对学生说的话:“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在大气遥感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他正在不断探索,用科技创新守护蓝天白云。
通讯员 张天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受访者和学校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