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9年1月9日,江西南安府的江面上,一艘官船缓缓停靠在了码头。57岁的王阳明躺在铺着竹席的床榻上,后背和双腿的溃烂已经蔓延到了腰腹,脓血浸透了衣衫,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随行弟子周积四处寻访郎中,可郎中们一听说病人是王阳明,要么借口“医术浅薄”推脱,要么直接闭门不见。
有人私下告知周积,朝廷对王阳明猜忌颇深,谁也不想因为医治他而被安上结党的罪名,招来杀身之祸。
![]()
《王阳明年谱》记载,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病剧不能言,仅以目示意”。周积趴在床边哽咽询问遗言,他缓缓睁开眼,用微弱却清晰的声音留下了八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随后便闭目长辞。
堂堂平定宁王之乱、创立心学的一代圣人,为何最后会落个无人敢医的结局?他的身体又为何会溃烂到如此地步?
少年立志:不做状元做圣人
王阳明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官宦世家,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出生前夜,祖父梦见神仙驾着祥云送子,就给他取名“王云”。奇怪的是,直到5岁,他都不会说话,家人四处求医无果。
![]()
一天,一位云游高僧路过王家,见了王阳明感叹“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天机”。祖父恍然大悟,从《论语・卫灵公》中取“守仁”二字给他改了名。改名后不久,王阳明突然开口说话,而且能背诵祖父教过的诗文,神童之名很快就传遍了乡里。
12岁时,王阳明进入私塾读书,他不愿意死记硬背,他问私塾先生:“世上第一等事是什么?”
先生答:“科举中第,光宗耀祖。”
他直接反驳:“第一等事是做圣人。”这句话让众人瞠目,家人也担心他离经叛道。
![]()
此后,他不再专注科举备考,开始痴迷兵法与骑射。15岁时,他偷偷跑到居庸关考察边塞,模拟军队布阵,绘制军事地图,立志为国戍边。
21岁时,他遵从父命参加科举,名落孙山后,父亲安慰他下次再考,他淡然表示“科举失利无妨,做不成圣人才是遗憾”。
28岁那年,王阳明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他没有钻营官场,反倒开始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格物致知”,他对着庭院中的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想从中探寻天理,结果毫无收获就算了,他还因此大病了一场。
这次经历让他开始怀疑程朱理学的教条,为后来的“龙场悟道”埋下伏笔。
![]()
官场沉浮:直言被贬,龙场悟道
1506年,宦官刘瑾专权,仗着明武宗宠信大肆打压异己,官员稍有不从就会遭到廷杖、贬谪甚至处死。
当时担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目睹了同僚因为弹劾刘瑾被廷杖三十、贬谪边疆,连夜写下奏折,直言刘瑾“乱政误国”,请求武宗“亲贤臣,远小人”。
奏折递上后,王阳明触怒刘瑾,被拖到朝堂廷杖四十,打得皮开肉绽,随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驿是当时有名的蛮荒之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驿站破败不堪,连间能遮风挡雨的房子都没有。王阳明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只能在山洞中居住,与野兽为邻,与苗僚百姓为伴。
![]()
恶劣的环境与无尽的孤独,让王阳明一度陷入绝望,甚至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不过在绝境中,他的心反而静了下来,开始日夜反思“圣人之道”。
一天深夜,他突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标志着心学的诞生。
悟道后的王阳明,心境彻底改变。他不再抱怨环境恶劣,开始教化当地百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心即理”的道理,苗僚百姓听后觉得王阳明真乃神人,简直说到他们心窝窝里了,对他的称呼也变成了“阳明先生”。
在龙场的三年,他完善了心学思想,磨练了意志,为后来的军事成就和仕途转折奠定了基础。
![]()
1510年,刘瑾玩完,王阳明被召回京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吏部郎中。可他此时早已看透了官场黑暗,多次请求外放,最终被派到了南赣治理匪患。
让一众同僚惊呆下巴的是,这个文弱书生,竟然在军事领域又展现出了惊人天赋。
带病出征:广西平叛成催命符
1516年,南赣地区匪患猖獗,数十年间官府多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王阳明到任后,发现匪患屡禁不止的根源是“官匪勾结”和“户籍混乱”。
他推出“十家牌法”,让百姓互相监督,清查隐匿的土匪,又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派人向土匪宣传朝廷恩威,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不到一年时间,王阳明就扫平了为患数十年的匪巢,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率十万大军直逼南京,朝野震动。此时王阳明正在江西赣州,手里没有兵一卒,可他临危不乱,临时招募民兵,用反间计让宁王推迟出兵,又火速调集周边军队设下埋伏。
仅仅42天,王阳明就生擒了宁王朱宸濠,平定了这场震动全国的叛乱。这场胜利让他声名鹊起,成了朝野公认的军事奇才。
可自古以来,功高震主就是最大的罪过了。明武宗身边的权臣江彬、宦官张忠这些人,嫉妒他的功劳,向武宗进谗言,诬陷他“与宁王勾结,后见势不妙才擒获宁王邀功”。
武宗本就荒唐,竟想放了宁王,让王阳明“再擒一次”以彰显自己的“武功”。王阳明心寒不已,多次上疏辞官,可惜一直没被批准。
![]()
1528年,广西思田土司卢苏、王受叛乱,八寨、藤峡的盗乱也愈演愈烈,朝廷屡次派兵镇压无果。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56岁饿了,多年军旅生涯和官场操劳让他身患重病,咳嗽带血,走路需要人搀扶。
可朝廷实在无人可用,再次任命他为总督两广军务,前往广西平叛。接到任命时,他的病情已经加重,可看着边境百姓流离失所的奏报后,他还是接受了任命,拖着病体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征程。
![]()
到达广西后,王阳明发现思田之乱是因为官员治理不当引发的民怨,就采取“招抚”策略,亲自接见卢苏、王受,承诺既往不咎,让他们率部投降。对于八寨、藤峡的盗乱,他采用突袭战术,深夜派兵围剿,一举荡平了盗巢。
叛乱很快平定,可广西湿热的气候让王阳明的病情急剧恶化。他开始浑身发热,后背出现红肿,刚开始还以为是水土不服,没想到红肿很快溃烂,流脓不止。
他自知时日无多,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可朝廷此时对他的猜忌更甚,奏折石沉大海,无人回应。
![]()
无人敢医:猜忌之下的凄凉晚景
1528年11月,王阳明不顾病情,执意班师回朝。船行到江西南安府时,他的病情已经无法控制,后背和双腿的溃烂不断蔓延,脓血浸透衣衫,连坐立都无法做到,只能躺在床榻上,靠弟子喂水进食。
周积心急如焚,四处寻访当地郎中。可郎中们一听说病人是王阳明,都吓得连连摆手。有一位老郎中被周积的诚意打动,偷偷上船诊脉,看完后摇头叹息,称王阳明是长期劳累加上湿热侵体,引发的痈疽已深入骨髓,无力回天。
老郎中留下几副缓解疼痛的草药,便匆匆离去,连诊金都不敢要。
王阳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他非常平静淡然。他躺在床榻上,还不忘向弟子们讲解心学,嘱咐他们“坚守良知,知行合一”。
![]()
弟子们看着他痛苦的模样落泪,他又坦然安慰,生死不过是寻常事,只要此心光明,便无怨无悔。
1529年1月9日清晨,王阳明的气息越来越微弱。周积趴在床边轻声询问遗言,他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围在床边的弟子,嘴唇微动,用尽全力说出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午后,阳光透过船窗照在他的脸上,王阳明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这位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圣人,就这样在一艘官船上与世长辞,享年57岁。
结语
他的灵柩归乡途中,江西、浙江百姓自发披麻戴孝,沿途哭送者络绎不绝。由于朝廷此前对他的猜忌,他的身后事迟迟没能得到追封,直到隆庆元年,明穆宗才追赠他为新建侯,谥号“文成”。
![]()
他的心学思想经由弟子们传播,逐渐影响后世,成了儒家重要学派,“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八字遗言,也成了千古流传的精神丰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