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纺织技艺与人工智能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达州渠县,这个传统轻纺制造基地给出了答案:以AI为核、数据为脉,将智能基因深度植入纺纱配棉、设计打版、生产裁切、质检配送全链条,让凭经验“吃饭”的老行当彻底告别“粗放式”生产,迈入高效精准的“智造”新时代,一条西部轻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正徐徐展开。
![]()
在渠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兴宏泰制衣有限公司绣花车间,AI大模型正成为设计师的“最佳搭档”,让创意落地效率实现五倍提升。从前,设计师出图后需经多轮技术调试、参数优化,整套流程至少耗时5天;如今设计师只需上传创意图案,技术员轻点鼠标完成打印操作,1天内就能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衔接。
![]()
四川兴宏泰制衣有限公司绣花车间技术员 龙小丽:在电脑里面你想选的花型再绣 。
渠县融媒记者 李美黎:那我可以来试一下操作一下吗?
![]()
四川兴宏泰制衣有限公司绣花车间技术员 龙小丽:可以,先点这个花样输入,然后点你喜欢的花型。
渠县融媒记者 李美黎:那我来选一朵小花吧 。
四川兴宏泰制衣有限公司绣花车间技术员 龙小丽:可以,点输入,然后小花就出来了 。点运转就可以开始了 。这里有一个拉杆,往前面一拉,就可以绣了。
![]()
生产车间的效率革命同样亮眼。智能裁切车间内,每台设备搭载的AI视觉定位系统如同“火眼金睛”,面料刚送上工作台,系统便在3秒内完成面料版型扫描与最优裁切路径规划,机械臂精准落刀,将边角料损耗率从过去的8%降至2%以下,实现省料与提效的双重突破。
![]()
AI的赋能效应已渗透到生产全链条。企业引入的自动化吊挂系统,通过CPU调度中心与AGV分拣搬运机器人协同运作,让生产流程从“人找料”变为“料找人”,日产量从2万件提升至3万件,产能增幅达50%,同时还减少了30%的人工投入。
![]()
渠县融媒记者 李美黎:这就是CPU机器人,它相当于我们仓库的搬运工,只需要在电脑上输入指令之后,它就可以沿着指定的路线将货物运往目的地。
![]()
四川兴宏泰制衣有限公司物料厂主管 官明位:这台电脑就是我们仓库的调度中心,这里发出指令,机器人就可以精准找到货物,比以前人工找,更加节省时间。
![]()
从AI辅助设计、智能配棉,到视觉质检、智能排产,再到机器人配送,如今,渠县已有30余家轻纺企业完成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这背后,是当地“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与精准服务: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平台搭建多管齐下,为企业“智改数转”扫清障碍。
![]()
渠县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 沈晓丽:这两年,我们安排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来支持企业“智改数转”,还设立了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智能设备,搭建好产业级AI服务平台,让所有企业都能降低成本,享受技术红利。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渠县轻纺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目前当地已完成11个重点“智改数转”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按照发展规划,到2030年,渠县将集聚轻纺企业200家以上,综合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全力建成中国西部轻纺产业高地。
来源:达州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