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中国水运报
“楚地江河连千里,一渠通航贯东西。”作为全国高等级航道网重要组成部分,江汉运河(建设期名为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借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引水渠道同步通航,南起长江荆州市龙洲垸,北至潜江市高石碑镇汇入汉江,全长67.22公里。自2014年9月26日通航以来,江汉运河打通了长江与汉江中游航运,形成了环绕江汉平原、内连武汉都市圈的810公里千吨级黄金航道圈,成为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
![]()
11月12日,来自中央、地方及行业的记者走进江汉运河,实地探访这条集“生态之河、经济之河、幸福之河”于一体的水运通道,近距离感受区域联动发展、智慧航运建设与绿色水运发展的鲜活实践。
绿色打底,构建低碳航运标杆
沿着运河航道前行,两岸风光旖旎,跨河桥梁错落有致,太阳能供电的航标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构成一幅生态与航运共生的画卷。湖北省江汉运河航道管理处副处长彭兴无介绍,江汉运河通航以来,累计通航货物3200万吨,涵盖建材类、矿石类、化工类等,包括煤、砂石、玻璃、硫磺、磷矿石、硫酸等50余种。船舶船籍主要为湖北和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7省(直辖市),航线辐射长江、汉江、湘江、珠江等流域。
“我们始终坚守‘通航为第一要务、畅通为第一目标、安全为第一责任’理念,全力打造‘畅安优智美’通航环境。”彭兴无表示,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江汉运河全线实现助航设施及电子监控系统太阳能供电全覆盖,靠船墩均安装风光互补灯,后续还将加大生态材料、生态工艺和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力度。据统计,仅通过缩短航路、转移公路运量等,江汉运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00吨,成为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生动典范。
智慧赋能,提升通航服务效能
在龙洲垸船闸集控室,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航道水位、船舶流量、船闸运行等数据,智能化管理场景一目了然。船闸管理所值班员孟超介绍,2019年智能航运管理与服务系统投用后,实现了AIS信息采集、北斗定位、电子化监控等功能,“e船畅”APP让船舶远程申报、调度查询更便捷。
“江汉运河实行一键申报过闸,实现自动船舶智能排挡、推送排档图、引导船舶进闸,有效减少了船舶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孟超说,目前汉江及江汉运河沿线6座船闸已实现一键申报、数据共享、联合调度。
党建联建,筑牢安全治理屏障
在浩川水上转运基地,作为“平安荆江、美丽荆江”党建联盟成员单位之一,湖北省江汉运河航道管理处第二党支部书记柯黎介绍,2022年,联合沿线有关海事、港航物流发展中心等6家单位党支部成立党建联盟后,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我们通过联合演习演练、船员流动课堂、船舶污染联合检查等活动,不断完善交汇水域联动机制,目前已实现异常船舶联合处置、航行动态实时通报,干支交汇水域航行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江汉运河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民生通道、发展通道。”党建联盟成员单位荆州海事局沙市海事处政委朱立峰表示,联盟将持续深化联动合作,在安全监管、污染防治、服务提升等方面协同发力,更好地服务沿线船民船企。
民生为本,传递航道服务温度
登上停靠在龙洲垸船闸的“洪轮0019号”货船,船长袁师傅正通过“e船畅”手机APP提交过闸申请,屏幕上实时显示排档信息和进闸指引。“以前过闸要跑窗口、打电话,反复沟通耽误时间,现在一键申报,单闸通过才40分钟,运河里全程通行也就6小时,比绕道武汉少走681公里,省了不少成本。”
袁师傅坦言,让他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高效的通航效率,还有管理部门的贴心服务。“管理处会及时发水文、气象预警,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遇到法律问题还能找他们咨询,跑船这么多年,这儿的服务最让人踏实”。
航船穿梭,运河奔腾。江汉运河通航,助力沿线4市11个乡镇串珠成链,推动区域物流成本降低、货运周转加快,成为连接长江与汉江航运的经济纽带。如今,随着绿色航运建设持续推进、智慧服务不断升级、党建联盟共治效能凸显,对标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建设,江汉运河将进一步提档扩能,以更安全、更畅通、更绿色、更高效的姿态,在服务支点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为湖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续写荆楚大地的发展新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