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本应是承载爱与责任的港湾,然而当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极端情绪取代理性沟通时,原本的温情便可能演变为令人扼腕的悲剧。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一审刑事判决书,揭露了一起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惨剧 —— 河北男子杨某某因长期积累的家庭纠纷,在妻子洗澡时将其电杀,最终法院考量到两名未成年子女的成长需求,依法对其从轻判处无期徒刑。这起案件不仅牵扯出复杂的家庭矛盾,更让人们对婚姻关系、亲子抚养等问题展开深思。
自由恋爱起步的婚姻,在矛盾中反复拉扯
1988 年 12 月 12 日,杨某某出生于河北省雄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成年后与同乡女子尹某某相识相恋。两人的感情始于自由恋爱的纯粹,彼此欣赏、相互扶持,在 2010 年 12 月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彼时的他们或许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但婚姻的现实远比恋爱时复杂,柴米油盐的琐碎、婆媳之间的观念冲突,逐渐侵蚀着这段看似美满的关系。尹某某与杨某某的母亲在生活习惯、育儿观念上存在诸多分歧,而杨某某夹在中间未能妥善调和,导致矛盾不断升级。这些看似微小的摩擦,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不断积累,最终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2014 年 12 月,不堪重负的两人第一次选择离婚,短暂分开后,或许是出于对过往感情的留恋,或许是考虑到尚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在 2017 年 4 月选择复婚。然而,破镜重圆并未修复婚姻内部的裂痕,复婚后的生活依旧充满争吵与猜忌,矛盾反而比之前更加尖锐。两次离婚又复婚的经历,没有让彼此学会包容与理解,反而让隔阂越来越深,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在此期间,两人先后育有一女一子,孩子们的降生曾给这个家庭带来短暂的欢乐,却未能成为维系婚姻的牢固纽带。
猜忌与怨恨滋生,极端念头悄然成型
![]()
随着婚姻关系的持续恶化,杨某某的心理状态逐渐发生扭曲。他开始无端怀疑尹某某有外遇,这种猜忌像藤蔓一样在他心中疯狂生长,让他变得敏感、偏执。每当尹某某与异性有正常交往,或是晚归、手机信息增多时,杨某某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对尹某某进行言语指责和人身怀疑。
除了情感上的猜忌,杨某某还认为尹某某及其父母对自己存在歧视。在他看来,尹某某的家人时常流露出对他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不满,这种主观上的 “被歧视感” 让他内心充满自卑与怨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更是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 水电费的缴纳、孩子的教育方式、亲戚间的人情往来,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引发两人的激烈冲突。
长期的压抑与不满,让杨某某对尹某某的怨恨不断加深。他将自己婚姻的不幸、生活的不顺全部归咎于尹某某,认为是尹某某的 “背叛” 和 “歧视” 毁了自己的人生。在这种极端心理的驱使下,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成型:他要彻底摆脱这种痛苦,让尹某某为她的 “所作所为” 付出代价。经过长时间的盘算,杨某某将作案时间选在尹某某洗澡时,计划利用触电的方式将其杀害,这种作案方式在他看来 “隐蔽且不易被察觉”。
![]()
雨夜的致命袭击,婚姻以血腥收场
2023 年 3 月 20 日,一个普通的春日夜晚,却成为尹某某生命的终点。晚饭过后,尹某某像往常一样走进家中的卫生间准备洗澡,她拧开热水器开关,温热的水流缓缓流淌,冲刷着一天的疲惫,她或许从未想过,这会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沐浴。
此时的杨某某,内心早已被杀意填满。他悄悄来到厨房,眼神中带着一丝决绝与疯狂,拿起此前就藏在角落的汽车电瓶连接线 —— 这段被他精心准备的作案工具,此刻成为了夺取妻子生命的凶器。他熟练地将连接线的一端牢牢固定在与卫生间电热水器相连的不锈钢水管上,另一端则小心翼翼地接入厨房的电闸,整个过程动作迅速,仿佛已经演练过无数次。
![]()
在确认连接无误后,杨某某毫不犹豫地合上了电源开关。瞬间,强大的电流通过不锈钢水管传导至卫生间,正在洗澡的尹某某毫无防备,身体直接接触到带电的水流和水管,触电后的她来不及发出任何呼救声,便倒在卫生间的地面上,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作案后,杨某某并未立刻逃离现场,而是冷静地切断电源,将尹某某的尸体从卫生间拖拽至卧室的床上,试图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或许是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或许是残存的一丝良知,经过一夜的挣扎,次日清晨,杨某某主动前往雄县公安局投案自首,如实供述了自己杀害尹某某的全部犯罪事实。
幼童成最大受害者,身心创伤难以愈合
这起血案中,最无辜的莫过于杨某某与尹某某的一双儿女。案发后,孩子们失去了母亲的照料,父亲又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羁押,只能交由身体本就孱弱、常年受病痛困扰的爷爷奶奶照顾。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自身尚且需要他人照料,如今却要承担起抚养两个未成年孩子的重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更令人揪心的是孩子们的身心状态。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年仅两岁的儿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身心发育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迟缓,无法清晰地说出完整的句子,情绪也极度不稳定,常常无故哭闹、暴躁易怒,对陌生人充满抵触。而刚满 14 周岁、正在读初中的女儿,虽然已经懂事,但家庭的变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她既要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又要面对父亲成为杀人犯的残酷现实,在学校里还要忍受同学异样的眼光,内心的压力让她变得沉默寡言。
父爱和母爱的不可替代性,在这个破碎的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爸爸杀死妈妈” 这一沉重的现实,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许会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受到社会歧视,内心的自卑与敏感可能会伴随一生,这些无形的伤害,远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加可怕。
女儿亲笔求情,法院考量子女从轻量刑
![]()
庭审过程中,这起案件的量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杨某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应依法予以严惩。然而,一份来自 14 岁女儿的亲笔信函,让案件的量刑出现了转折。
在这封致法院的信函中,女儿回忆了父亲平日里在家中的模样。她写道,父亲虽然性格有些急躁,但平日里对她和弟弟十分疼爱,会在周末带他们去公园玩耍,会在她生病时悉心照料,会在她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辅导。信中字里行间满是对父爱的眷恋,以及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她恳请法院能够从轻处罚父亲,让父亲早日回家,陪伴她和弟弟走完成长的道路。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量了案件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杨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必须依法予以惩处;另一方面,两名未成年子女的成长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对杨某某判处死刑,孩子们将彻底失去父亲,未来的成长将更加艰难,心理创伤也可能进一步加重。综合全案情节,结合杨某某具有自首情节,且考虑到两名孩子的抚养与成长需求,法院决定在量刑建议基础上进一步酌情从轻处罚。
2024 年 5 月,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杨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在判决书中特别提到:“本院的量刑,可能引发被害人亲属的抵触,本院对此给予充分理解,但亦期望被害人亲属对本院的善意动机与良苦用心给予同样的理解。”
被害人亲属的悲痛与不满不难理解,一位亲人无辜遇害,凶手却未被判处死刑,内心的委屈与愤怒可想而知。但法院的判决,更多是出于对两名无辜孩子的保护,希望能为他们保留一丝父爱,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还有机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起案件的判决,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也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婚姻家庭矛盾化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如今,判决已经生效,杨某某将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刑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而那两个无辜的孩子,依旧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艰难成长,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起由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悲剧,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婚姻需要双方的包容与理解,矛盾的解决需要理性的沟通,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极端情绪占据主导,否则只会让原本的温情化为泡影,给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