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医生 (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yxxzz520,我们将及时更正、 删除,谢谢!)
过去,“医务人员”在大众眼中就是地位高、收入高的代名词。但这种情况在近年发生了变动,越来越多大众媒体注意到了医疗行业内的“寒气”。进入十一月以来,南风窗与经济观察报两家知名媒体均发布了关于“医护降薪”一事的深度采访,将医院降薪潮展现在了大众视野中。
图源:南风窗、经济观察报
降薪50%,奖金腰斩!
当下,“医护降薪”已不再是部分地区个别医院的“特殊情况”,南风窗引用《2024年度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名参与调研的医生中,降薪的医生比例从2023年的50%增加到57%(南风窗,2025)。
随着全国范围内医生降薪现象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医生公开表示收入大幅下降。一位西南地区县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这半年工资每月会晚发两三天,扣完五险一金后,到手基本工资约2000元,绩效工资则从年初的6000元左右,降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降幅为30%左右(经济观察报,2025)。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以往被认为营收稳定、收入高的大型三甲医院也没能避免。华中地区某大型三甲医院的科主任统计科室9月薪资情况时发现,他们单月绩效降幅就达到30%,询问同行后,这位科主任得知,今年以来许多同行的总收入有30%—50%的下降,奖金更是“腰斩”。
“降薪潮”下,部分医院甚至出现了严重欠薪的情况。近期,广东一家民营医院拖欠18名员工工资超百万的消息在医疗行业内引发热议,当地人社局公开发布《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其接受调查、补足薪资,但并未得到答复。最终当地人社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理,要求医院补齐所欠薪资并额外加付50%的赔偿金,共计152.6万元(当地人社局,2025)。
上海一位资深医院管理者表示,医生降薪是个大趋势,还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医院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部分地方出现医生兼职开滴滴、送外卖的情况。此前,一位护士也在投稿中表示,他们医院绩效连续停发一年多,科室讨论的话题从疑难病例的诊疗变成了如何兼职养家(好医生,2025)。医护的薪资问题逐渐变成了普遍困境,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医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医院降薪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当下医院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与医护“降薪潮”并行的是医院“倒闭潮”“整合潮”。2022年6月,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新冠疫情爆发后,两年半的时间内多达2000余家民营医院接连破产、倒闭(财经大健康,2022)。去年,南方某省一家公立医院也传出了倒闭的新闻(九派新闻,2025)。
医院的经营困境与多方因素有关。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育率的下降,许多医院面临着患者数量不足的问题。一位儿童医院医生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随着生育率下滑,儿科、妇产科患者都出现了减少的情况。
同时,医保控费政策也是受访医护普遍提到的一个原因。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过去医保基金向医疗机构“按项目付费”为主,改革为“按病种付费”为主,采取DRG方式付费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模式(央广网,2024)。但,在执行过程中,每个科室都可能会遇到DRG费用超标的患者,导致医保基金拨付的费用无法覆盖成本,这部分亏损也需要医院自行承担。
在医保支付费用不能覆盖医院实际成本的同时,医保结算制度也为医院带来了压力。传统医保支付机制中,基金拨付需要经历多个环节,结算周期长,在费用发生到医保基金拨付这个时间段内,医疗机构需要垫付费用。一旦医保拨款延迟,医院就可能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医院的过度扩张也是导致部分医院陷入经营困境的原因之一。去年4月,国家医保局发文驳斥将医院亏损归因于以DRG为代表的支付方式改革的说法,指出“有的医院求大求全,扩院区、盖大楼、搞装修、加病床、买设备,这些都将让医院发展背上巨大的包袱”(国家医保局,2024)。在患者数量下降的情况下,这些支出项目的“回本”还遥遥无期。
收入下滑、债务重重,财务状况吃紧的情况下,医院就算想要为医护涨薪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钱从哪里来?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健康报》在文章中提出,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应当是公立学校教师年薪的1.5倍、政府公务员年薪的2倍以上(健康报,2025)。医生培养成本、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都较高,这些都应该在薪资中有所体现。
解决医院的经营困境需要钱,解决医护的大幅降薪也需要钱。但,钱到底从哪里来?
近年来,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回应这一问题。
公立医院收入来源为财政拨款补助和以医疗收入为主的事业收入,根据国家卫健委今年发布的《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 2022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为12.92%(第一财经,2025)。在医疗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财政兜底保障就成为了一项关键机制。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三明市的医改方案以财政托底为核心,确保医院能够在没有“创收”压力的情况下运转,并对公立医院全员实行目标年薪制,建立由财政部分补助、医院医疗收入支付、财政兜底保障(当医疗收入不足支付档案工资时)的三层次保障机制,确保医务人员基本收入稳定(健康报,2025)。
同时,为了减轻医保“后付制”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垫资压力,国家医保局今年明确提出,年底前所有统筹区均需开展即时结算(国家医保局,2025)。以安徽省为例,实施即时结算后,安徽医保基金拨付时限由通常60天左右压缩至1天,以2024年安徽省住院医保基金支出额测算,将有170多亿元医保基金提前2-3个月支付给定点医院。
为了避免医院出现“无序扩张”导致债台高筑的情况,监管侧开始注重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控制公立医院扩张(第一财经,2025)。10月中旬,安徽省财政厅、省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安徽省省属公立医院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自2026年起,打破原有按床位固定分配模式,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经费核拨机制。
从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支付速度到倒逼医院控费、转变经营思路,国家已出台组合拳帮助医院解决经营困境,避免出现医护人员薪资都无法如期足额发放的情况。我们期待看到三明医改持续推广,医护人员收入更稳定、能够体现他们专业价值的那一天。
双11优惠活动倒计时2天
一年仅此一次钜惠,不管今天多忙,都要了解一下初中级《全程实战班》
老师手把手板书,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节奏,,学习梳理更高效
还有多重福利可享,赶紧联系老师报名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