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历经坎坷,却凭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信念踏入医学殿堂;他深耕消化内镜领域四十余载,对内镜技术痴迷执着,被誉为“镜痴”;他始终以“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的理念,从追求“技术至上”转化到“治病治心”,用精湛医术与人文温度守护陇原百姓健康。他就是兰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医师协会秘书长黄晓俊——一位将人生与甘肃省消化内镜事业紧密绑定,以半世医途书写民生守望的医者。
在兰大二院三楼内镜中心的走廊里,消化内科的发展历程图文历历在目,每一幅画面都是黄晓俊教授奋斗的注脚。2003年他接任消化内科主任时,科室仅有4名医生;如今,这里已是甘肃省临床重点学科、国家消化内镜培训基地,拥有百余人的专业团队。从青丝缕缕到银发满头,黄主任笑言:“我的从医生涯,就是从走廊的那头走到走廊的这头,陪着我省消化内镜事业一起成长。”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他与内镜相伴、与患者相依的从医岁月……
从革命家庭走出的坚毅少年
黄晓俊出生于革命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老革命,早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带领八名药工赴延安投身革命,参与创建边区中央制药厂(现华北制药),后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负责药械工作。抗战胜利后,他经抗日军政大学及边区医校、中央医院培养,转型为医生后,派往陕甘宁边区从事地方卫生工作,在庆阳行政专署先后参与创建了多家医院。解放后,作为工农干部的祖父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接受五年系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第一康复医院(现宝鸡市中心医院),担任院长直至离休。祖父“关爱患者、廉洁行医”的一生,如同一盏长明的灯塔,早早照亮了黄晓俊的从医之路。
![]()
家庭合影(前排左1:幼年时期黄晓俊)
革命家庭的熏陶让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革命思想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而命运的考验却在他5岁时骤然降临。“特殊历史时期里,家里突遭变故,我历经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磨难……”黄晓俊教授的回忆里带着沉缓,“爷爷被批斗游街,奶奶带着一家人躲在医院洗衣房的脏被褥里度日。后来,我被迫回到下放到农村的母亲身边,父亲从事驾驶员工作,常年在外。6岁的我,稚嫩的肩膀早早地扛起家庭重担,喂猪放羊、割草做饭、照顾年幼的妹妹”,艰苦的日子像磨刀石,磨出了他骨子里的坚毅自强。困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农村,做一个能为百姓办事,受人敬重的人。”
逐梦医学,与内镜结下不解之缘
黄晓俊的小学,是在庆阳农村的“完全小学”读的,四面漏风的教室,土坯砌的板凳、木板搭成的课桌、纸糊的窗户,寒冬里冻的发僵的手脚,都没能阻挡他求学的热情。他比其他孩子更加勤奋好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78年,他顺利考入庆阳一中尖子班,在良师指引下,接住了命运带来的“求学橄榄枝”。
谈及为何选择医学,除了家庭的深远影响,亲身经历让他坚定了初心。高二那年,一场大叶性肺炎让他休克昏迷,是父亲背到医院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病愈后,他深刻感受到医学的神奇,想要探索医学奥秘的种子悄悄深埋心底。后来一场流感,看到敬爱的老师们被咳嗽折磨得痛苦不堪,少年黄晓俊在那一刻立下誓愿:“学医!治病救人,为人们解除病痛,造福苍生。”198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医学院,正式踏上医学逐梦之旅。
![]()
大学时代的黄晓俊(前排左四)
1985年大学毕业后,黄晓俊被分配回庆阳当地。他毅然放弃市医院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庆阳卫校当老师——在他看来,教学相长本就是提升自我的另一种路径。任教三年间,他承担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广泛涉猎唐诗宋词、医学典籍,既充实文化素养,也夯实专业基础。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的圣贤之道,让他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医者,进一步深造的渴望愈发强烈。1988年,他成功考取兰大二院消化科赵怀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重返兰州。
读研期间,黄晓俊第一次接触胃镜,便对这项技术“一见钟情”。“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对胃镜爱不释手。”在赵怀玉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潜心钻研、反复练习,毕业时已熟练掌握胃镜检查及镜下止血等操作。留到兰大二院消化内科工作后,他对内镜的痴迷更甚,工作中“镜不离手”,闲时也“思不离镜”,被同事们亲切称为“镜痴”。他勇于创新,先后完成甘肃省第一例内镜下胃息肉切除、食道黏膜病变EMR、早期胃癌ESD、ERCP等前沿操作,为提升全省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1993年,他参与创建甘肃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在消化内镜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
黄晓俊与导师合影(前:赵怀玉,后右一:黄晓俊)
赵怀玉教授的五位研究生,如今均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作为关门弟子,黄晓俊遗憾着毕业答辩时,恩师因癌症晚期未能到场——这份遗憾,后来成了他壮大科室、传承师者信念的动力。2003年接任科主任后,他牵头创建消化内镜中心,推动科室在医、教、研、管等方面全面发展,从最初4人的小团队,成长为百余人的学科劲旅,让兰大二院消化内科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梁永昌教授指导黄晓俊做ERCP术
早癌筛查,守护一方民生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这句如今响彻全国消化内镜领域的座右铭,源自黄晓俊2007年带队开展早癌筛查时的初心。一次出国学习让他深受触动,从单纯追求技术精湛,到逐渐转变为注重人文教育与医德修养并重的“大医”——他深刻认识到,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更要懂患者、暖人心,“治病先治心,只有把患者当亲人,才能真正的做好医疗服务”。
2007年,黄晓俊带领团队前往武威市开展胃癌筛查。当时既面临经费短缺、路途难行的困境,遭遇农村百姓对筛查的顾虑。“百姓不信任,我们就用真心换真心;条件艰苦,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他们免费车接车送百姓筛查,贴心准备面包牛奶;挨家挨户宣传早癌筛查的重要性,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好处。彼时,2006年甘肃省早期胃癌检出率几乎为零,患者确诊时基本都已到晚期,治疗效果不佳。而通过持续十八年的筛查干预,武威地区胃癌发病率已下降50%,死亡率下降40%以上。当年筛查发现的第一例早期食道癌患者,如今已年过七旬,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成为这句座右铭最生动的注脚。
![]()
武威胃癌筛查现场
2015年,黄晓俊将免费早癌筛查推广至全省。带着设备和团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甘肃14个地州市、86个县,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把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如今全省消化道早癌癌检出率大幅提升,诊治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
在筛查与帮扶中,黄晓俊始终坚守人文初心。庆阳帮扶期间,他想起祖父的一段往事:祖父在合水县山区巡诊时救治过一位肠梗阻男孩,三年后男孩父亲带着儿子翻山越岭提着一篮鸡蛋道谢,祖父婉拒了鸡蛋,却捡起他们挑鸡蛋的柳枝,和父子两一起栽在庆阳市医院手术室门口,还留父子俩在食堂吃了顿饭。如今柳树已成荫,此时的黄晓俊才悟懂了其中的深意——“医者的价值,不在于名利,而在于患者的信任与健康。”这份感悟,也成为他廉洁行医、关爱患者的毕生遵循。为此,他写诗一首,以作纪念:“翻山越岭为谢恩,一篮鸡蛋一片心。兄弟共栽友谊树,柳丝依依医者心”。
2020年,黄晓俊启动针对庆阳地区的帮扶计划,打造消化内镜庆阳医联体“128”工程:以兰大二院为核心,带动两个市级医院,帮扶八家县级医院;推行“六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差异化分工、网络化诊断、实地化治疗,成为医联体建设的评价标准。通过持续帮扶,庆阳地区消化疾病省外转诊率从8‰降至0.3‰,成为国家卫健委认可、甘肃省卫健委推广的医联体建设典范。
![]()
此后,他又将目光投向甘南藏区,启动“格桑花工程”,帮助当地八家医院提升内镜服务能力。如今,这些医院已能独立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让藏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精力,用脚步丈量民生,用内镜守护健康,赢得了省卫健委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
甘南“格桑花工程”验收现场会
薪火相传,培育“有温度的医生”
“冬日暖阳照,喜鹊枝头叫。观成堂外徒儿笑,头戴方巾帽。当年牧羊少,孤灯读寒窑。今朝白首披红袍,金穗打耳梢。”这首《卜算子·博士毕业有感》,是黄晓俊第一位博士毕业时写下的。词里藏着他对后辈的期许,也裹着自己从求学至行医的半生热望。
![]()
每年教师节黄晓俊都带领学生参观兰州国学馆,接受国学教育
黄晓俊不仅注重锻造个人的人文修养,同时格外重视医学人文的传承。在全省医学人文叙事会上,他常以寓言故事引导青年医师,“医生不仅要会用技术治病,更要有共情之心、责任之心,做‘有温度的医生’。”培养学生时,从不急于让他们上手操作,而是要求先反复观看操作过程、熟练背诵检查报告、全力协助患者检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常对学生说,“内镜操作只是工具,只有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提升诊断能力,同时懂得关爱患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而非只会操作的‘匠人’。”
![]()
黄教授带领博士生团队创新研发的超细内窥镜
早癌筛查中,黄晓俊发现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山路颠簸易损坏,极大影响基层筛查效率。“不能让设备制约民生服务!”他下定决心自主研发,引导学生走“医工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他的甘肃省消化内镜工程研究中心像“医学小车间”一样,车床、铣床、电焊、电钻一应俱全,大家集思广益、反复试验——看到跳伞运动员控制降落伞方向的原理,便将其应用于胶囊胃镜研发,解决了精准控向难题;针对胆胰疾病微创诊疗需求,研发出细径、高分辨率的胆道镜。如今,这些创新成果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新型胶囊内镜让患者在家吞服后,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胃镜检查,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该项科研成果获评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
郝晋雍博士毕业答辩合影
“真正的爱就是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付出。对消化内镜事业的热爱,是我为其奉献一生的源动力。”黄晓俊将专利转化费分文未取,计划成立团队研发基金,鼓励更多人投身科研、转化成果。在他的培养下,众多优秀学生已在全国各医疗战线发光发热,传承着他的技术与人文初心。
镜照苍生,行业领航中的深耕与坚守
“登高枝头大半生,惯看雨雪夏秋冬。飘飘洒洒随风去,化作泥土育新春。”黄晓俊在《秋叶的遐思》中,以秋叶自喻,道尽半生奉献与期许。而“吾生为镜,镜为吾生,镜其所有,所有其尽”,则是他对自己消化内镜生涯最好的诠释——他的一生与内镜紧密相连,内镜是他治病救人的工具,更是他践行仁心的载体。
作为甘肃省医师协会秘书长,黄晓俊在推动全省医学事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而艰辛的足迹。疫情期间,他筹措资金,为风雪中抗疫的医护人员送去12万份暖宝贴;积石山地震,他第二天就给灾区的医护人员送去了300件大衣和数万元药品;他面对全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师能力参差不齐、医学人文精神亟待强化及工作中时有发生的侵权行为等多重挑战,主动扛起责任,在省红十字会和省卫健委的关心下,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筹措数百万资金成立了“甘肃省关爱医师基金”,用于全省医师的人文修养、职业操守、行业法规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医务人员自身权益的法律援助,以及因公致伤、致残的困难救助。为了凝聚全省医师力量,他牵头组织医院管理专家、法律和人文医学专家到各地州市进行“尊医重卫,春暖杏林”巡讲活动,足迹遍布陇原大地,不遗余力地在全省推广医学人文教育,让“有温度的医生”理念深植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心中。
这份临床到行业治理的坚守,早跳出了个人职业追求,成了抗在肩上的对陇原医学的大局担当。从临床一线的“镜痴”医者,到行业发展的“领航者”,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将个人理想融入区域医疗事业发展大局,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付出,搭建起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行业规范、人文传承的“四维桥梁”,让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在甘肃大地上双向奔赴、深度交融。
![]()
奔赴疫区、灾区送关怀、送温暖
如今,黄晓俊已退居临床二线,心却始终拴着甘肃省消化内镜事业与全省医学行业发展的命脉。他常到科室指导年轻医生操作,参与科研项目论证,继续推广早癌筛查理念;主动承担着甘肃省医师协会的建设重任,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年轻一代医师成长。从“放羊娃”到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他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初心,用四十余载医途诠释了兰大二院“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更以医师协会秘书长的担当,书写了“以一己之力兴一域之医”的行业传奇。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保尔·柯察金的名言,黄晓俊感慨道,“我获得的荣誉,都是医院、社会、国家给的。我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但能为百姓健康、为医学事业尽一份力,便不枉此生。”
半世医途,一“镜”初心;民生守望,仁心永恒。黄晓俊用一生践行着医者使命,以临床诊疗的精度、基层帮扶的广度、行业治理的高度、人文传承的深度,成为陇原大地上医者仁心的生动写照,更铸就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心怀苍生、肩担使命”的精神丰碑。
文:党委宣传部 王永芳
图:消化内科
编辑:党委宣传部 王永芳
审核:党委宣传部 韩大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