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糖尿病患者‘反复吃药,血糖仍失控’的临床困境,中医药正将治疗方向从‘单纯控糖’引向‘胰岛修复’。”11月12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北京糖代谢研究会、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糖尿病中药创新成果发布学术交流会上,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冯兴中在主旨演讲中介绍。
![]()
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冯兴中作主旨演讲。主办方供图
当前,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方面存在认知偏差,将糖尿病简单理解为血糖数值的异常,导致治疗目标局限于通过药物强制降低血糖指标。冯兴中表示,不少患者常常因为空腹血糖的微小波动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或是在血糖暂时稳定后擅自停药,往往忽视了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功能衰退。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更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糖尿病”这个诊断成为困扰患者生活的“紧箍咒”。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原副会长杨新波表示,传统的治疗模式普遍“重血糖,轻血管”,却忽视了血糖波动的持续性与血管保护的重要性。“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诱发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系统的病变等。所以关注血管的损伤,修复胰岛是关键。”胰岛功能的衰退意味着人体失去了精准自主调控血糖的能力,因此,实现修复胰岛与保护血管的“双维突破”,不仅能打破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相互叠加的“病理三角”,更是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重要途径。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方红娟表示,胰岛功能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其主要诱因包括糖脂毒性(如高血糖和高血脂)、胰岛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以及胰岛β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二是β细胞数量减少,这与细胞凋亡增加以及β细胞向α细胞转化等现象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多种中药提取物在保护胰岛β细胞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例如,枸杞中的多糖与黄酮类物质通过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胰岛损伤;黄芪多糖则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进而保护β细胞功能。此外,人参、黄连、地黄、桑叶和葛根等中药材有效成分,在中成药制剂中的应用,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广泛验证,并被《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等权威指南所推荐。
“在现代医学体制下,中医药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独特的哲学智慧和实践路径。中医药治病在方不在药,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物质、能量、信息三种属性进行综合判断,形成协同作用的完整系统,实现对人体内稳态的系统性调节。这种治疗不直接针对血糖指标,而是通过恢复人体内在平衡,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冯兴中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