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难以被简单定义的人物。
他接手的是蒸蒸日上的大隋王朝,可仅仅过了十年,天下便乱作一团,王朝势如累卵。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传统史书中,基本都归咎于他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好大喜功,他也成了暴君、昏君的典范,喜提"炀"这个谥号。
这几乎是所有谥号中最恶劣的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广本人曾将这个谥号送给他素无好感的陈后主。
唐朝给杨广戴上的这顶 "好色无礼、背信弃义、压榨百姓" 的帽子,一戴就是一千多年!
只是当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暂时剥离后世叠加的道德评判和有色滤镜,会发现这位充满争议的帝王,并非一无是处。
他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影响了唐朝乃至此后一千四百余年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直至今日仍能感受到其历史遗产的余温。
![]()
一、
仁寿四年(604 年),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的猝然离世,杨广随即登基,成为了隋朝的第二代君主。
杨广从晋王到太子再到皇帝的权力攀升过程,堪称一部精心策划的政治权谋教科书。
他身为次子,储君早就定下,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时期,想要以小宗代大宗的杨广,必须要付出100%的努力,为此他展现出远超兄长杨勇的政治敏锐度与表演天赋。
为迎合崇尚节俭、相爱一生的隋文帝与独孤皇后,他弄断琴弦、撒灰于乐器之上以显示不好声乐,常年只与原配萧妃相伴以彰显专一品格,成功赢得了隋文帝夫妇的好感。
经过一番伪装和谋算,皇帝皇后愈发的对太子杨勇不满,待时机成熟,杨广迅速联合杨素等权臣,展开了针对杨勇的系统性构陷,最终在开皇二十年(600 年)成功促使隋文帝废黜杨勇,立自己为太子。
仁寿宫之变成为杨广登基过程中最具争议的历史悬案。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病重期间,杨广因与杨素商议后事的书信误落文帝之手而引发猜忌,随后又因对宣华夫人无礼被告发,导致隋文帝捶床怒骂 "畜生何足付大事",欲召杨勇复位。
在此危急时刻,杨广果断采取行动:假传旨意逮捕起草复位诏书的柳述、元岩,调兵包围仁寿宫,令亲信 "侍奉" 隋文帝,同时将后宫众人全部驱离。
当晚隋文帝驾崩,其死因虽无确凿证据证明为杨广所弑,但后世普遍倾向于认为杨广难逃干系。
因此杨广有弑父淫母、阴谋篡位的标签。而他登基之后,又有逆天、虐民 的举动。
![]()
二、
隋炀帝上位之日起,便推行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工程。
每月役使二百万人力,花费十几个月建成的豪华东都洛阳,但他总共居住的时间才不到一年。
自 605 年起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历经六年时间,动用民工 540 万人,修建开凿了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的千里大运河,成为跨越南北,沟通洛阳与杭州涿郡地区的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
在没有铁路、公路的古代,水运成本是陆运的 1/60。当时北方粮食产量不足,而江南已经成为 "粮仓",但南北被淮河、长江阻隔,粮食运输耗费巨大。
这条运河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起,形成了 "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的盛况。
有效的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控制,还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运河两岸的城市如江都、余杭、涿郡等也很快繁荣起来。
因此有人评价 "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沛,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甚至认为如果隋炀帝没有乘龙舟游幸江都之事,他的开河功绩可与大禹治水相媲美。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主体框架仍是杨广当年定下的。不过近代铁路运输代替了大运河的作用,这条黄金水道才不复当年盛况模样。
![]()
杨广在政治制度上有着深远贡献。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基本框架未改。
在文化领域,隋炀帝在选拔明经、秀才的基础上,确立进士科考试,形成了初步的科举考试制度,并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加以改进完善,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科举考试制度。
直到光绪年间取消,历经 1300 年,对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项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九品中正体系被从根本上动摇,使得隋唐乃至宋明清时期人才辈出,朝廷的权力机构不再被某些世族完全把控,彻底改变了天下局势。
现代的高考制度也吸收了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秀传统和经验,成为选拔优秀人才和知识分子主要方式。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隋文帝废止的学校全部恢复起来,并盛过开皇之初。炀帝本人也擅长诗文,撰有文集,流行于隋唐。
![]()
三、
杨广登基取年号为“大业”,寄托了他想创千秋大业,成为像秦皇汉武那般千古一帝的梦想。
杨广看来,南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 "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所以他在位期间,才会东征辽东,西巡河古,南下江都,北巡塞外……
他在西域打败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个郡,重新打通了西域商贸通道。他的 "混一华戎" 帝国构想,直接启发了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招抚琉球,经略林邑(今越南中部、南部),结好赤土(今马来半岛),通使倭奴,活动范围很大。
三征辽东虽折戟沉沙,却为唐太宗 "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的战略奠定认知基础。
![]()
在当时高句丽不是普通的小国,它占据辽东、朝鲜半岛,拥有“百万”军队,还控制着丝绸之路的东线,甚至联合突厥对抗隋朝。隋文帝曾派军征讨,结果大败而归。
杨广即位后,意识到这个邻居不除,中原永无宁日,于是三次出征,高句丽终于臣服,上表称臣。
有趣的是,李世民后来也三次征讨高句丽,唐高宗甚至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可见隋唐两代帝王都认为 "高句丽必须打"。
传统印象中杨广荒淫好色,甚至有传言他说过“女人之于本王,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余者无不可”之言。
在个人生活这一方面,史料显示杨广却是比较专一。他 14 岁时同江南的大贵族之女萧氏结婚,一直到他去世,两人始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更令人惊讶的是,杨广就只有三个儿子,都是萧皇后所生。像这样感情专一的君主,就连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估计都比不上。
![]()
四、
有人可能会说,隋炀帝这么厉害能干,可为啥还是导致天下大乱,隋朝二世而亡。
我认为悲剧的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他没有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百姓幸福感的关系,将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最后变成了 "罪在当代”。
从晋末以来,历经数百多年战乱的土地和百姓,更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隋朝刚刚统一不久,杨广理应要休养生息,可他却在短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大工程和战争,无休止地滥用民力,兵力。
大业年间三大工程(营建东都、修长城、征辽东)同步推进,劳役、兵役、建设开支超出了经济能力,深深的透支了民力,农业经济的崩溃已成定局,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还有一点,他在位期间,致力削弱门阀贵族政治,而这部分人当时掌握天下绝大部分资源。要知道,隋朝建立其实也是和这些门阀的支持有着重大的关系。
杨广想要打击削弱,这些门阀在家族利益面前,则选择另找代言人,于是抛弃了杨广。
隋朝为唐朝做了太多嫁衣裳,唐朝基本完整继承了隋朝的家业,享受着大运河的经济效益、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对高句丽的战略优势。
唐朝贞观年间,通过大运河运到长安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安史之乱时,正是依靠大运河运来的江南粮草,唐肃宗才能收复长安。
![]()
五、
隋炀帝杨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位极具争议色彩的帝王。唐朝出于政治目的,对他多有抹黑。
若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审视,杨广的一生,功绩与过失相互交织,深刻地反映出其个人性格特质、所处制度困境以及时代的局限性。
我不是为杨广翻案,他在位期间确实好大喜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才惹得天怒人怨,自己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位期间的诸多举措,仍展现出非凡的历史功绩。
甚至可以说,在秦始皇之后,杨广父子的改革,尤其是杨广本人的积极作为,再一次为古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贴上 "明君" 或 "暴君" 的标签,而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其功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