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乐豆世纪影业:《鬼灭之刃》一部“不吃老本”的剧场版
纵然《鬼灭之刃:无限城》的受众仍局限于核心粉丝,但其亮眼数据至少打破了日漫改编电影长期“吃老本”的固化局面。
在统计的42部日漫改编电影中,28部实现票房过亿,而这些爆款几乎被经典老番包揽:
《灌篮高手》《航海王》《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系列均是2000年前便已启动连载的作品;2000至2010年代,仅有2003年开始更新的《夏目友人帐》跻身其中;2010年后的新番里,也只有《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和《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勉强突破亿元门槛。
其中,如果纳入未过亿作品,《名侦探柯南》与《哆啦A梦》两大系列联手用22部作品,斩获了40亿票房,占据了日漫改编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
《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系列的22部作品和票房
而这种“经典老番独大”的现象,本质是整个产业链在风险规避逻辑下的理性选择。
经典老番提供的是可预期、有情感杠杆、能覆盖全年龄段的“安全牌”,它们经过数十年市场验证,积累了跨代际的受众基础;而新番则是高风险、低转化的“未知数”,即便粉丝纯度极高,也难实现破圈传播。
相关差异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想看—购票”的转化率。
以《灌篮高手》为例,其累计“想看”人数83万,最终观影人次却高达1827万,转化率超过20倍。
这意味着大量非核心粉丝、路人观众,甚至平时不看动漫的中年人,都被怀旧情绪与社会热度拉入影院。
![]()
反观近年新番代表《蓝色禁区》,7万“想看”对应8.8万实际购票,转化率勉强达到1:1,说明其受众几乎全是精准定位的核心粉丝,并未产生任何破圈的涟漪效应。
同时,经典老番还有自己的长线情怀粉。以《名侦探柯南》为例,尽管其剧场版年年被吐槽“推理弱化、动作片化”,票房却始终稳定在2-3亿区间。
核心原因在于,观众购买的并非电影本身,而是“每年一约”的仪式感与童年情感寄托。这种沉淀数十年的情感溢价,是新番用三年五载无法建立的。
院线的排片算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化。
从“首日票房占比”与“首周票房占比”的落差可清晰看出,经典老番的首日占比通常仅12-15%,首周一般会拉至40-60%,这背后是影院经理对其长线号召力的信任,愿意预留第二周、第三周的排片额度,等待后续观众进场。
比如《哆啦A梦:伴我同行2》首日票房占比仅8.1%,却凭借强劲的长尾效应最终斩获2.77亿。
而新番如《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首日占比已达12%,首周却直接冲到78%。这意味着院线只给了它一周的市场窗口期,第二周便大幅削减场次。这种“首周定生死”的排片策略,反过来迫使新番必须在上映前三天耗尽所有营销弹药,把预售数据做得光鲜亮丽,却也进一步放大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版权方与引进方的博弈中。
经典老番通常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国民度。引进方愿意花大价钱购买,核心是回本路径清晰:只要翻译到位、宣发不出现重大失误,票房基本盘就能保住。
而新番的IP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引进方不敢出高价,版权方也不愿贱卖,导致新番剧场版的引进周期普遍偏长。
《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在日本上映近一年后才登陆国内,热度早已冷却,粉丝的热情在漫长等待中消耗殆尽,最终只拿到1.29亿的“粉丝基数票”。这种时间差让新番失去了与国内市场同步共振的最佳时机。
另外,当系列的一部作品高热,发行方自然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下一部的宣发中,形成“高票房—多资源—更高票房”的正向循环;反之则不愿再投入。
在此基础上,《鬼灭之刃:无限城》的强劲预售,无疑让其成为了打破日漫改编电影 “吃老本” 困局的关键变量。
![]()
若它能站稳脚跟、实现稳定票房表现,大概率会吸引更多日本新番剧场版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同时,这也直观印证了年轻圈层的氪金实力与消费潜力,为行业验证了新兴 IP 的商业可行性,而非仅依赖经典老番的情怀溢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