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担任日本首相不到一个月,中日关系就因为她对台海发表出格言论引发了不可知的风险。
中方当然严厉批判,无论是外交部还是国台办都非常愤怒指责她。此外官方媒体用更激烈的言语抨击高市早苗,试图让她改弦更张,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但高市早苗至今还没有收回过去的发言。问题就僵持在这里。
那么日本社会对中日之间的这番争端是怎么看的?
11月13日,路透社公布了一份对日企的民调,发现日本公司对高市早苗政策带来的商业前景普遍表示乐观。
这份民调数据中43%的企业看好高市早苗领导下的商业前景,72%计划明年维持涨薪节奏,但与此同时,42%的企业将中日关系紧张列为关键风险点。
这本质上是日本企业在技术红利与地缘风险之间的现实权衡——一边是政府抛出的产业政策红包,一边是台海言论引发的对华经贸震荡,两种力量拉扯着企业的决策神经。
高市早苗上任不到一个月,就以一场"战略技术投资"承诺点燃了企业信心。在国会质询中,她明确提出要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三大领域,这套被日媒称为"技术立国2.0"的方案,很快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动作。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内部文件显示,政府正酝酿规模达10万亿日元(约合464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扶持基金,其中半导体制造设备补贴比例将提高至30%,AI研发企业可享受特殊法人税减免。
这种"真金白银"的支持,让长期面临增长瓶颈的日本企业看到了突破契机。丰田集团总裁佐藤恒治在近期财报会上直言,"政府的技术投资计划与丰田的电动化转型战略高度契合",这种表态在大企业中颇具代表性。
政策预期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日经225指数自高市内阁成立以来累计上涨8.7%,半导体板块更是领涨大盘,东京电子、信越化学等龙头企业股价屡创新高。股市的繁荣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扩张信心,这也是72%企业计划维持涨薪的重要背景。
日本商工会议所的调查显示,今年春季劳资谈判中,大企业平均加薪幅度已达3.8%,为28年来最高水平,而明年的涨薪计划将重点向技术岗位倾斜。
本田技研工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透露,公司计划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加薪5%-8%,"只有留住核心人才,才能抓住政府政策红利"。这种"政策刺激-股市上涨-薪酬提升"的正向循环,构成了企业乐观情绪的底层逻辑。
但在乐观表象之下,少数派内阁的执政困境像一根隐线,随时可能绊住政策落地的脚步。高市内阁在众议院仅占45%议席,这是1994年以来日本首次出现众议院少数派政府。
在17个国会常任委员会中,在野党掌控了7个关键职位,其中预算审议委员会委员长一职时隔30年落入立宪民主党手中。这意味着政府提出的10万亿日元产业基金,必须经过在野党主导的委员会审议。
立宪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已明确表示,"将严格审查每一笔支出的合理性",这种态度让企业担忧政策可能遭遇"缩水"或"延期"。
比内政僵局更棘手的,是高市早苗台海言论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那句"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表态,不仅遭到中国外交部和国台办的严厉批判,更让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陷入两难。
中日贸易数据显示,日本半导体材料对华出口占比达42%,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比38%,这些领域的企业最先感受到压力。
东京贸易商社丸红株式会社近期内部报告指出,若中日经贸摩擦升级,公司将面临至少15%的营收下滑风险。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某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暂停在华新工厂建设计划,"要等地缘局势明朗后再做决定"。
42%的企业担忧比例背后,是具体的利益考量。中国不仅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许多企业的核心生产基地。
松下电器在中国拥有34家工厂,雇佣超过5万名员工,其负责人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坦言,"我们理解政府的战略考量,但企业需要稳定的经营环境"。
这种矛盾在中小企业中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民调中明确表示"不担忧"中日关系的企业仅占29%,且多为不直接涉及对华业务的服务类公司。
企业界的这种分裂心态,在涨薪决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72%的涨薪计划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核心岗位稳涨、边缘岗位慎涨"的分化趋势。
索尼集团宣布为芯片研发人员加薪10%,但对传统家电业务部门仅维持2%的涨幅;三菱UFJ银行则明确表示,涨薪将优先向东南亚业务团队倾斜,对华业务部门暂不调整薪酬。
这种差异化策略,本质上是企业在"押注政策红利"与"规避地缘风险"之间的折中方案——既不想错过政府扶持的窗口期,又要为可能的经贸波动预留缓冲空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日本企业的态度反映了当前日本经济的深层困境。高市早苗的技术立国政策,试图通过政府干预突破长期增长瓶颈,但这种模式高度依赖政策连续性和外部环境稳定。
少数派内阁的政治现实,加上台海言论引发的外交风波,恰恰动摇了这两个基础。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模拟显示,若中日贸易摩擦升级导致对华出口下降10%,将拖累日本GDP增长0.8个百分点,这一影响远超过产业基金可能带来的拉动效应。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企业的担忧传递出清晰信号:经贸合作仍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中方外交部多次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美日勾连和涉台分裂行径",但同时也保持着与日本工商界的沟通渠道。
中国贸促会近期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日贸易额仍保持2.3%的正增长,这说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并未因政治摩擦而消失。日本企业界其实比谁都清楚,一旦失去中国市场,所谓的"技术立国"将成为无源之水。
回看那份民调数据,43%的乐观与42%的担忧仅一线之隔,这种微妙的平衡很可能被打破。如果高市早苗继续在台海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或者少数派内阁因在野党反对导致政策难产,企业的乐观情绪随时可能逆转。
毕竟,股市的繁荣可以靠政策预期支撑,但企业的经营决策最终要回归现实——当技术红利的蛋糕不足以覆盖地缘风险的成本时,再乐观的预期也会被冰冷的业绩报表击碎。对于日本企业来说,这场关于"政策红包"与"地缘地雷"的权衡,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