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仗太难了,每一步都在淌血。”泽连斯基近期在军方会议上的哽咽表态,把巴赫穆特这座乌克兰东部小城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这个战前仅6万人的小城,已成为俄乌冲突的“绞肉机”,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整整一年的惨烈攻防。一边是泽连斯基哭求援助,一边是普京寸步不让,刚结束的G7外长会又喊着加码对俄施压,这场看似“不值当”的拉锯战,背后藏着各方的战略算计,也悄悄牵动着中国的利益神经。
![]()
核心信息一:小城的“非对称价值”,与中国无直接关联却决定战局走向。巴赫穆特本身无矿产无港口,但它卡住了乌军从顿巴斯向哈尔科夫的后勤生命线,是俄控区与乌西部的“中间闸门”。俄军只要拿下这里,就能将乌东战线连成一片;乌军守住它,就等于在俄阵中插了把刀。一年来,双方在这里投入超30万兵力,伤亡近10万,俄军付出3倍于乌军的伤亡仍不撤退——普京要的是“战线突破”的战略成果,泽连斯基守的是“西方援助的筹码”。这种以人命换战略空间的博弈,虽与中国无直接关联,却让俄乌冲突彻底陷入“以战逼谈”的死循环。
核心信息二:对中国的三重影响,机遇与风险同样尖锐。首当其冲的是能源安全,俄罗斯为支撑战争,将对华原油出口量提升至每日200万桶,同比增长35%,但国际能源投机资本借冲突炒作,导致中国进口成本波动,国内化工、物流行业利润被挤压。其次是贸易通道安全,黑海粮食协议停摆后,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葵花籽油只能转道波兰,运输成本暴涨40%,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已开始调整供应链。但风险中藏着机遇:中俄本币结算占比已突破52%,巴赫穆特战局胶着让俄更依赖中国市场,为中国企业参与俄远东开发打开了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G7在加外长会中放话“制裁资助俄战争的实体”,这是在变相施压中国选边站,未来中欧贸易或添新障碍。
政要博弈堪称“铁腕与挣扎的对决”。泽连斯基的行事风格是“被动中求生存”,他一边在镜头前展示巴赫穆特的残垣断壁哭求援助,一边悄悄将最精锐的“亚速营”调往后方保存实力——毕竟西方援助与战场惨状直接挂钩,这种“哭戏与算计并存”的操作,把政客的务实演绎到极致。普京则是“强硬且隐忍”,他顶住国内“速胜”的舆论压力,让瓦格纳集团打消耗战,自己稳抓战略主导权,刚又宣布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7%,用“长期战”思路拖垮乌军。最微妙的是拜登,G7会议上他让国务卿鲁比奥喊着“支持乌克兰”,却迟迟不承诺新的军援,这种“口头硬气、行动保守”的反差,暴露了美国“不想被拖入深水区”的真实心态。
对比美国与德国的表现,西方内部分歧暴露无遗。美国把“加码制裁”挂在嘴边,却只批准了5亿美元的“非致命援助”,核心的爱国者导弹、F-16战机一个没提,显然是怕过度刺激俄罗斯。德国则更务实,总理朔尔茨顶着国内压力,宣布向乌提供100辆装甲车,但同时悄悄增加从俄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一边要政治正确,一边不敢断自己的能源命脉。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对比,恰恰说明G7的“对乌共识”不过是表面文章,各国都在算自己的小账。
后续动态暗藏连锁反应。G7已敲定对俄新制裁清单,重点打击俄无人机产业链,俄外交部则回应“将对等反制”,可能冻结G7在俄的能源资产。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冬季即将来临,巴赫穆特的泥泞地形会让进攻更艰难,泽连斯基已紧急请求中国提供防寒帐篷等人道援助,这为中国参与斡旋提供了新契机。中国近期也动作频频,王毅刚与俄外长拉夫罗夫通电话,重申“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劝和促谈的节奏正在加快。
巴赫穆特的每一寸焦土,都在诉说战争的残酷。泽连斯基的“难”是真的,但背后有求援的算计;普京的“硬”是真的,却也承担着巨大的国力消耗;G7的“挺乌”是真的,可没人愿意当冤大头。这场拉锯战拖得越久,对全球能源、粮食市场的冲击就越大,中国在“中立斡旋”与“利益守护”之间的平衡术,显得愈发重要。
你认为泽连斯基会为换援助放弃巴赫穆特吗?中国该如何在劝和促谈中守护自身利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