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队伍中曾出现过一支特殊的部队,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这支部队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红小鬼”而组成。这支队伍,就是红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少共国际师。
1933年9月3日,当天正值国际青年节,少共国际师誓师出征,开赴战场,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少共国际师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仗仗打的残酷壮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少共国际师随中央红军转入长征。少共国际师的“红小鬼”们也就成为了长征队伍里最年轻的一批战士。不过,长征史上年龄最小的红军,还不是他们,而是一名女婴。女婴名叫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出生仅仅18天就跟随父母在马背摇篮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
少共国际师
贺龙出身贫困,年少时读了五年私塾就辍学回家务农。少年时他就以愤世嫉俗,敢于同恶势力斗争而闻名乡里。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逐渐组织起了一支武装队伍,这支队伍在贺龙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在护法战争中屡建奇功。大革命期间,贺龙积极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率部参加北伐战争。他不断追求真理,在北伐战争中,逐渐由信仰三民主义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爱国群众。贺龙信仰坚定,无畏地站在了共产党一边,并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正是在这一年,贺龙与妻子蹇先任相识。
在随后两年的患难与共中,两人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于1929年9月结为伉俪。1930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女儿红红,蹇先任怀孕期间,贺龙率红四军东征,留下她在湘西的大山中艰难生存。孩子生下来,蹇先任行动不便,不能跟随红军主力离开,只能留在湘西做地下工作。
然而,红军主力刚走,一直被压制的反动势力就开始疯狂地向根据地反扑,大肆抓捕红军伤病员和家属。蹇先任等人只能四处躲避,在东躲西藏中,红红因疾病和饥饿,小小的身体逐渐衰弱下去,而蹇先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在自己的怀里,无力感击穿了她作为母亲的心理防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起夭折的女儿她都痛不欲生。
祸不单行,最终蹇先任等人还是被反动势力发现,蹇先任的弟弟被敌人残忍杀害,她本人也被敌人抓捕入狱。古人说:“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意思是严刑之下必得供词。然而敌人在蹇先任这里却什么都没得到,她饱受严刑拷打,却始终不曾屈服,还在敌人松懈之时趁乱逃跑,之后,扮成乞丐四处寻找组织。
1934年10月,蹇先任终于在大庸境内找到了日夜思念的红军队伍,此时,她已经与丈夫分别整整4个年头了。几乎就是在同一时间,贺龙红率领红二军团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六军团胜利会师。
![]()
贺龙与妻子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屡屡失利,中央苏区被敌人逐渐蚕食,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10月10日,离开瑞金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为了掩护中央红军突围,贺龙与任弼时率部发起湘西攻势,重创当面之敌,有力地策应了红一方面军转入长征。中央红军转移之后,贺龙、任弼时所部继续在黔川边境与敌人展开激战。1935年2月至8月,红二、红六军团接连获得大捷,歼灭国民党军两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等,共计2万余人,开辟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连战连败令蒋介石恼羞成怒,1935年9月,他调集了141个团,共计30余万国民党军队,向仅有21000余人的红二、红六军团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贺龙灵活指挥,率部在敌人的包围圈内左冲右突,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前线捷报频传,后方也有喜讯传来,1935年11月1日,贺龙与蹇先任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
当时,贺龙在前线拿着王震拍来的贺喜电报,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将电报递给肖克,兴奋地说道:“你是文化人,快,给孩子起个名字。”
肖克略作思考,说:既然是在打胜仗时生的,我看就叫捷生吧。
“捷生,贺捷生,好,就叫捷生。”贺龙嘴里念叨了几句,最终定下了孩子的名字。"
面对敌人的重兵包围,虽然贺龙部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依旧是落于下风,他与任弼时都明白根据地不能继续坚守了,必须要从敌人的包围中跳出去。转移计划很早就已经下发全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刚刚成为母亲的蹇先任此刻忧心忡忡,一旦部队北上,孩子怎么办?
![]()
任弼时
带上?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随军行军,谈何容易,一点风吹日晒可能都会令孩子夭折。
留下?红军主力离开之后,敌人必然疯狂抓捕红军家属,谁又敢收留红军领袖的后代呢?
于是,围绕着孩子的问题,贺龙、任弼时等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有人说,
“我们革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小捷生必须要带上。”
在门口等候消息的蹇先任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动得哭出了声。是啊,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孩子好的生活吗?将孩子撇下不管,那还叫红军吗?
会议结束后不久的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出生仅仅18天的贺捷生,成为了出征大军中最小的一员。
尽管在决定带上孩子时,蹇先任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开始行军,所遭遇的困难还是超乎了她的想象。贺龙需要在前线指挥部队抵御追兵,无暇照顾孩子,贺捷生全靠母亲照顾。
强渡澧水时,蹇先任上船之前将孩子紧紧地绑在自己怀里。船行到江心时,敌人的飞机赶到,对渡江人员进行了狂轰滥炸,炸弹扬起几米高的波浪,船在水里摇摆不定,几乎失去控制。危急关头,蹇先任将孩子护在怀里,拼了命地往前划船。被炸毁的船只残骸在水面上漂浮,极大地阻碍了船只前进的速度。蹇先任为了怀里的孩子,埋头划船,飞溅的弹片在她的脸上、身上划出一道道血痕,她都浑然不觉。
最终,一船人惊险地渡过了澧水,蹇先任顾不得身上的伤口,赶紧去看怀里的小捷生。只见小捷生脸色发紫,衣服上满是排泄物,孩子哭的声音嘶哑,几近昏厥。蹇先任此时也已经筋疲力尽,但她还是赶快将孩子清理干净,抱在怀里喂奶。
她刚刚生产不久,身体本就虚弱,行军路上又饿又累,她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经常两眼发昏,只想倒在地上睡个昏天黑地,但每次低头看到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又坚定了信念,继续向前走。在翻越5396米高的中甸雪山时,蹇先任用背篓背着小捷生,靠拉着驮伤员的骡子尾巴才坚持到最后的。
![]()
贺龙夫妇
长征途中,小捷生数次遇险,有时候为了防止近在咫尺的敌人发现,蹇先任不得不堵住孩子的嘴,好几次小捷生都因为挤压过度差点窒息。在一次紧急突围中,贺龙来不及把女儿交给妻子,只能把孩子绑在怀里,就像赵子龙怀揣阿斗似的杀出重围,脱离险境后才发现,怀里的娃娃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他立刻掉头回去寻找,好在小捷生掉在了茂密的草丛里,被跟在后面的伤员发现了,才保住了一条命。蹇先任接过孩子,看着襁褓中闪动着一双天真大眼睛的女儿,痛哭失声。
除了敌人带来的危险,长征路上还有一种危险来自于环境。红军物资奇缺,长征开始时天气已经转凉,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后,天气更加寒冷,而小捷生身上只有两件单衣。蹇先任只能脱下自己的外衣,裹在孩子身上,再把孩子塞进温暖的怀里。然而尽管母亲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一场凄冷的大雨过后,虚弱的小捷生还是发起了高烧。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生病几乎等同于宣告了死刑。蹇先任心中满是绝望,大女儿红红就是在颠沛流离中因病不治而夭折,难道小捷生也要重蹈姐姐的覆辙吗?蹇先任不能接受孩子被人夺走,老天也不行,她把所有能保管的衣物都裹在孩子身上,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孩子,蹇先任的妹妹蹇先佛也想尽办法搜寻物资来拯救孩子。
随行的军医看了看孩子的情况,无奈地叹了口气,并不是多难治的病,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药品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尝试用一些土方子来救治孩子。也许是上天眷顾,军医的法子真的有了效果,小捷生像路边的野草一般顽强地活了过来,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候,小捷生的身体状况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蹇先任每天抱着小捷生步履蹒跚地踏过泥泞的草地,她温暖的怀抱也给孩子带来了生的希望。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不计其数的战士无声无息地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蹇先任能够与妹妹相互扶持,最终走出草地,迎来会师,这本身就是奇迹,更何况还是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母子平安的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
长征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了长征的基本结束。蹇先任一行人到了陕西根据地,由于长时间严重饮养不良,不满一岁的小捷生又黄又瘦,让人生怜。为了尽快改善蹇先任母女俩的生活,时任陕甘边区主席的林伯渠想尽办法买来了一只母羊,经过一段时间的羊奶滋补,母女俩脸上才渐渐恢复一些血色。
一个出生18天的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在父亲的马背上,渡过金沙江,走过康藏高原,完成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传奇一般的经历,却又令人无比辛酸。历经劫难,迎来新生,如今,贺捷生女士继承父志,笔耕不辍为国家工作,希望她能够健康长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