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日本外务省通商局刊印了《满洲事情第一辑(第二回)》这一中国国情的信息汇编。这本资料中主要以日本驻吉林总领事馆的角度,介绍了吉林、长春、农安等三地的情况。由此书序言可知,早在1909年时,这个部门就发布了第一回的《满洲事情》,到了1920年时,鉴于中国已经发生了政权更迭,且中国东北各地的情况更是较11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结合新情况,对第一回的《满洲事情》进行修订,进而形成了第二回本。
这本资料的第一卷为《在吉林总领事馆辖区内事情》,该卷用二十四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吉林的沿革变迁、风土人情、工矿资源、商贸发展、政策法规等内容。其细致程度非一般资料可比。如第四章《衣食住》中对当时中国人穿着情况的介绍就毫不敷衍,在介绍衣着变迁的同时,还对材料、款式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足可为有意到吉林殖民的日本人,提供生活和立业的双重指导。
在这本资料的卷首,还附有10张照片和2幅地图。照片内容均为吉林城景物。其中既有机构企业,也有自然景物,大致反映了民国早期吉林城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从中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对研究吉林地方的历史变迁,起到重要的物证作用。
![]()
图中日本驻吉林总领馆位于今财富购物中心,画面中的馆舍只有一栋楼,并非后来人们熟悉的“吉林医学院”场景。其实人们熟悉的几栋医学院红楼是1930年之后改建的,此照片为改建前的建筑(之前写过专门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在账号中搜索阅读)。另外,照片中可见其门前道路有木杆之类的支撑物,猜测这一路段可能有填于家窑窑坑的筑路工程。
![]()
此照片中可见辕门、围栏、影壁、旗斗,是修建江沿街之前今市政府门前的情形。上世纪三十年代后,这些建筑物均被拆除。
![]()
初看此照片,未见民国时期的省长公署楼,但可见公署楼门口岗亭。因此岗亭应与公署楼同期兴建,所以未见公署楼应是拍摄角度差造成。在其他老照片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
照片中吉林站还是早期平房。普遍的说法认为这是吉林火车站的第一版样子,但结合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此前恐怕还有一版,即被毁于洪水的更早期站舍。
![]()
鸭绿江制材公司成立于晚清,严格意义上讲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但九一八事变之前,其已被日方操控。之所以出现中日合资企业,是源于民国时期的法律严禁外资企业以独资身份从事林木、矿业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工场位于今森鼎家居广场附近,是后来吉林制材厂的前身之一。
![]()
恒茂制粉工厂即吉林市面粉厂前身,该厂于1916年由海参崴华商毛宗梅等人投资兴建,以机器为动力生产面粉,因而也被民间俗称“火磨”。1936年,该厂被长春裕昌源收购,恒茂一名退出历史。
![]()
画面中是北山东峰的旧日风光,其中一座带栏杆的简陋小桥十分显眼。根据历史记载,1924年,北山景观因修建公园而发生很多变化,包括卧波桥、泛雪堂等现代人熟知的建筑景观还要等上数年才能出现。
![]()
从晚清开始,吉林城东关的东大滩就成为东北重要的木材集散地,每年有大批木料顺水而来,木筏、木料也成为东大滩标志性景观。
![]()
![]()
清末民初,吉林城虽然也有近代的粮食加工、纺织、铸造等行业出现,但经济亮点当属木材业。围绕木材业的强大影响力,还衍生出造纸、火柴等一批轻工业工厂的出现。吉林也因木材业的兴旺而被日本殖民者称作“木都”。
在这本史料中,木材业最为发达的东大滩地区,照片十占其三足可见其为吉林城的特色产业——此行业也是日本殖民势力在吉林发展的最重要着眼点。就此,在这本书序言中,其编者提到“旨在为后续参考提供便利”,何为“后续”,何为“便利”?司马昭之心已不言而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