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10年GDP(5.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5.4万亿美元)后,中国GDP高速增长到18.9万(2024年)亿美元,而日本却只有4.03万亿美元(2024年),越来越少;核心因素是什么?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中国GDP超过日本后“持续高增长”是事实。2010年后,中国经济虽然增速放缓,但在2019年前基本保持了6%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体量迅速拉大了与日本的差距。
日本“不增反降”则需更精确地描述。日本的名义GDP确实因为通货紧缩和日元汇率波动等原因,在某些年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但其实际GDP(剔除通胀因素)在过去三十年更多是“超低增长”或“零增长”,而非持续的负增长。它经历的是“失去的三十年”,一个长期的经济停滞期,而不是经济崩溃。
将这种巨大差异简单归结为日本犯了“致命的错误”可能过于简单化。这更是一场由结构性因素、历史时机和政策应对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部分:中国为什么能持续高增长?(增量逻辑)
中国的崛起,是抓住了历史性机遇,并成功将潜力转化为动力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这是根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巨大的人口红利:庞大、年轻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完美承接了全球产业转移。
后发优势与技术追赶:中国不必重复“发明轮子”的过程,可以直接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了发展时间。
大规模投资和基建驱动:政府主导的高强度投资(高铁、港口、机场、通信网络等)不仅直接拉动了GDP,更为经济发展铺设了快车道。
全球化与加入WTO: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彻底融入全球产业链,获得了巨大的外部市场、资本和技术。
简单说,中国在2010年时,仍处于一个“从1到N”的快速复制和扩张阶段,增长空间巨大。
第二部分:日本为什么陷入停滞?(存量困境)
日本的问题,是一个“成熟经济体”在达到顶峰后,内外部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的典型。与其说是“致命错误”,不如说是在多个关键节点上,未能有效扭转下滑趋势的“政策困境”和“结构性陷阱”。
1. 根源:泡沫经济破裂的后遗症(资产负债表衰退)
这是所有问题的起点。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为应对出口压力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巨大的资产泡沫(股市和房地产)。1991年泡沫破裂,其影响是毁灭性的:
国民财富蒸发:股市和房价暴跌超过60%,无数中产返贫。
“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是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的著名理论。企业和家庭的核心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负债最小化”。他们不再投资和消费,而是把所有现金流拿去偿还债务,即使利率为零。这导致了总需求的持续萎缩。
银行系统瘫痪:银行被海量的坏账拖累,无法向有活力的新企业贷款,整个金融体系失去造血功能。
所谓“错误”之一:对银行危机处理犹豫不决。日本政府未能像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那样迅速、果断地清理银行坏账,而是选择掩盖和拖延,让大量本应破产的“僵尸企业”苟延残喘,占用了社会资源,扼杀了创新和活力。
2. 核心挑战:难以逆转的人口结构
这是日本最根本、最无解的结构性问题。
深度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
劳动力持续减少:生产者变少,经济活力自然下降。
国内市场持续萎缩:消费主力军(老年人)消费意愿低,社会总需求不足。
养老金和医疗开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挤压了政府用于创新和发展的财政空间。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几乎不可逆转。任何经济政策在巨大的老龄化浪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3. 政策困境:通缩陷阱与“安倍三支箭”的局限
通缩心态:泡沫破裂后,日本人习惯了物价不涨甚至下跌。这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预期明天会更便宜,所以今天不消费,导致企业卖不出去东西,只能降价裁员,进一步加剧通缩。日本银行(央行)虽然在1999年就实施了零利率政策,但已经无法唤醒消费和投资信心。
刺激政策效果递减: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多年来反复使用财政手段,大搞公共建设。但结果是政府债务飙升(目前是GDP的260%左右,全球最高),而经济增长效果却越来越差。
所谓“错误”之二:未能尽早打破通缩预期。日本央行在对抗通缩上行动太晚、力度太小,直到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后才进行大规模量化宽松,但为时已晚,通缩心态已经根深蒂固。
4. 社会与企业文化:失去了“贪婪”和“速度”
风险规避文化:经历泡沫破裂的惨痛教训后,整个社会变得极度厌恶风险。企业不愿意大胆投资,年轻人倾向于考公务员追求稳定,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远不如美国甚至中国。
商业模式固化:日本在传统制造业(汽车、精密仪器)和特定领域(材料、B2B)依然强大,但未能抓住互联网和平台经济的浪潮。全球性的消费科技平台(如Google, Amazon, Facebook, 阿里巴巴, 腾讯)无一出自日本。
终身雇佣制的瓦解:虽然终身雇佣制正在瓦解,但新的灵活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企业调整困难。
总结:不是“致命错误”,而是“时代困境”
将中国的成功和日本的停滞放在一起,更像是两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叙事:
中国讲述的是一个“追赶者”利用全球化红利和自身优势,实现超常规增长的增量故事。
日本则是一个“先行者”在登顶之后,如何应对资产泡沫、人口悬崖和结构性衰退的存量故事。
日本的经历,与其说是犯了几个可以避免的“致命错误”,不如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岛国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后,不幸地撞上了资产泡沫、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失速这三大暗礁,而其内部的制度和政策调整速度,未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它的经历为所有国家,包括今天同样面临房地产风险、债务压力和人口拐点的中国,提供了极其深刻的镜鉴。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终极考验。
巴菲特股市操盘经验解读!
我最喜欢的持股时间是……永远!----巴菲特!
巴菲特这句名言本质就是价值投资,例如,巴菲特在比亚迪股价8元买入,长线持有,比亚迪股价最高超300元,大赚超30倍!只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带动净利润增长,那么就具备持续持仓的条件,当公司不能增长,也就是离场的时机!
亲,点赞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请用您的好运手关注文曲塘财经。我会分享股市知识,也欢迎到我的首页看看,“订阅”有很多实用的财经研究资料!
特别提示:文章内容仅为分析研究股市,非个股推荐,不构成买卖操作之依据,据此买卖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