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2 月,以色列国防军司法部门启动调查,5 名预备役士兵涉嫌在斯代泰曼军事拘留中心虐待巴勒斯坦被拘留者。
8 月初,一段虐囚视频被第 12 频道电视台曝光,画面显示士兵围殴蒙眼囚犯并实施性虐待。
![]()
2025 年 10 月 31 日,以军首席军事检察官伊法特・托梅尔 - 耶鲁沙尔米因批准泄露视频辞职,11 月 2 日其失踪后被寻获羁押。
11 月 7 日获释转为居家监视,11 月 9 日因身体不适入院治疗,事件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对以军军纪的质疑。
舆论场的扭曲
视频曝光后,以色列舆论呈现荒诞转向,最受欢迎报纸记者阿米海・阿塔利公开表示,即便士兵行为不当。
也绝不会发布损害军队形象的内容,其言论直指曝光视频的第 12 频道法律分析师盖伊・佩莱格,佩莱格因遭威胁被配备安保,支持他的足球队球迷竟在球场举横幅声明其不受欢迎。
![]()
2025 年 11 月,以色列媒体播出涉案警卫专访,将实施暴力的士兵塑造成 "受害者",对起诉书中 "殴打拖行、电击、刺伤囚犯致直肠损伤、肋骨骨折" 等明确指控避而不谈。
这种叙事错位源于以色列社会对士兵的 "神圣化" 认知,记者汤姆・列文森直言,士兵在当地 "甚至享有免罪金牌",曝光者反而成了 "国家敌人"。
![]()
从现实影响看,这种舆论扭曲本质是对暴力的纵容,当社会将军队形象置于人权之上,真正的受害者,巴勒斯坦囚犯的苦难便被彻底忽视,进一步加剧了巴以之间的对立情绪。
司法漏洞
事件暴露出的司法漏洞在 2025 年愈发明显。
涉案巴勒斯坦囚犯已于 10 月 13 日根据停火协议被释放回加沙,但以色列司法部门竟未留存其证词。
要知道,受害者陈述是人身伤害案件的核心证据,证词缺失让对 5 名士兵的起诉几乎失去支撑。
![]()
更值得关注的是,托梅尔 - 耶鲁沙尔米在辞职信中称 "批准泄密是为反击虚假宣传",但未解释为何存在隐瞒行为。
而以军内部此前的泄密调查毫无进展,直至一名军官测谎暴露与记者的可疑接触才牵出关键人物。
这种低效的内部监督,与政府官员的态度直接相关,国防部长卡茨称事件是 "血腥诽谤",内塔尼亚胡将其定义为 "最严重公关危机",均回避了对司法公正的讨论。
![]()
长期推行的 "不问不说" 政策更让制度性漏洞难以填补,无人主动监督士兵行为,追责机制形同虚设,司法系统在军队面前丧失独立性,这使得类似虐囚事件缺乏根本遏制力量。
被遗忘的受害者
在 2025 年的风波延续中,巴勒斯坦受害者始终处于失语状态。
公众热议的是 "视频是否该曝光"" 士兵是否冤枉 ",却没人追问:被殴打至肺穿孔的囚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以色列监狱中还有多少类似虐待?
![]()
以色列监狱系统对巴勒斯坦囚犯的管理长期缺乏透明监督,此次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
更讽刺的是,受害者被释放回加沙后,连出庭作证的机会都被剥夺,其遭受的身心创伤沦为 "冲突代价" 被轻易抹去。
这种对基本人权的漠视,本质是身份歧视的产物,也让以色列标榜的 "法治" 形象严重受损。
![]()
从历史维度看,巴以冲突中巴勒斯坦人的权益诉求始终难以进入主流视野,此次事件再次证明,在民族主义情绪裹挟下,弱势群体的苦难极易被权力与舆论联手遮蔽。
结语
这场始于 2024 年的虐囚丑闻,在 2025 年 11 月仍未走向公正结局,托梅尔 - 耶鲁沙尔米的住院、士兵辩护团呼吁撤销起诉的新动向,让事件更显扑朔迷离。
舆论的扭曲、司法的失能、受害者的缺席,拼凑出一幅真相被掩盖的图景。
![]()
事件真正暴露的,是以色列社会深层的制度性病症:对军队的过度崇拜滋生包庇,对巴勒斯坦人的歧视导致漠视,司法独立在权力面前妥协。
即便未来审判推进,缺乏关键证据与公正舆论环境,受害者也难获正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