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条件(背景):
①.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才。
2.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属于战国时期)
3.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4.秦朝建立(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总体制度)的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6.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
(1)中央: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权利: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史称:秦始皇
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三公之下设置“九卿”。
- 地方:全面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比如材料中出现罢候(废除分封制)置守(郡县制)
郡县制的意义(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7.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8.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2)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上
![]()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与丞相李斯有关)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上
![]()
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交通上
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军事上
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拓展秦的疆域,抵御外敌入侵。
9.秦朝的疆域范围: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0.课后补充:
1.怎样评价秦始皇:
功:
①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开凿灵渠、修建长城等措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
过:
①繁重的徭役、兵役,赋税沉重,刑法严酷,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之,秦始皇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2.灵渠的修建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方便了秦朝的军事运输,也有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注意和秦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相区分。
3.秦长城是在各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4.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修建长城、灵渠,大规模调动人力物力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朝暴政的表现:
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④焚书坑儒。⑤.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3.焚书坑儒的目的: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巩固统治。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时间:公元前209年(公元前3世纪末) 地点:大泽乡。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
(4)政权:张楚
(5)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起义军未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等。
(7)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5.巨鹿之战
领导者:项羽 时间:公元前207年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6.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7.陈胜、吴广起义有何意义(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地位)
②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③其首创精神鼓舞了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8.秦朝灭亡的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刘邦、项羽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目的)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2.结果:刘邦通过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
3.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三世纪末)、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
4.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注意休养生息政策单独考察)
5.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6.具体措施:
①.士兵还乡务农,奴婢释放为平民。(作用: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②.轻徭薄赋,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兵役。(作用:减轻人民的负担,推动经济发展)
③.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缓和双方的关系。(作用:营造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民族交融)
7.结果(作用):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8.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注意文景之治名词经常考察)
9.具体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轻徭薄赋,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③.积极赈济灾民。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0.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
11.文景之治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纺织业、漆器等得到发展。
②.商业:出现富商大贾。
③.都市:长安城布局规整,街道上热闹繁华。
④.边境贸易:汉景帝时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12.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
13.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
14.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
(1)秦亡原因:秦朝的暴政。
(2)汉兴的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统治者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3)启示:重视民生,以人为本,减轻农民的负担,勤俭节约。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汉武帝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①.诸侯王势力强大。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
- 具体措施:
①.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
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③.将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豪强地主)
④.建立刺史制度。(豪强地主)
3.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耧车(模型)
4.汉武帝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5.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6.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
(1)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2)措施: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设置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7.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8.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9.尊崇儒术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巩固大一统的目的):为稳固统治。
10.在思想文化领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思想领域: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文化教育: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11.尊崇儒术的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2.北击匈奴
(1)背景: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漠北地区,不断南下袭扰。
(2)政策转变: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大举反击匈奴。
(3)重要战役: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胜利。
(4)北击匈奴的影响:
①.对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归附西汉,另一部分西迁。
②.对于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补充:
1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影响):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补充:
1.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异同:
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何异同:
目的相同:加强思想控制(禁锢思想),巩固统治。
实质相同:都是思想文化专制。
2.河西四郡设置的意义:
①.河西四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保障。
②.扩大了汉朝对于西域的影响,有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3.官员选拔的制度: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朝:军功 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汉武帝时期确立选拔官员的制度:察举制。地方官员按照人口比例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4.对于历史人物的考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冠军候、封狼居胥、骠骑将军、英年早逝说的均是霍去病。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的原因:①.朝政腐败。②.地主兼并土地,社会矛盾激化。
2.新朝建立:公元9年,王莽(外戚)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新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
3.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都城:洛阳
4.东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②.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③.减轻田租。
④.减轻刑罚。
⑤.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⑥.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5.汉光武帝统治期间内出现的社会局面:“光武中兴”。
6.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命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发展较快。发明水排(冶铁工具)。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7.东汉中期以后政治局面(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2)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补充:梁冀毒杀汉质帝说明外戚势力强大。党锢之祸、十常侍说明宦官集团势力膨胀。
8.东汉中后期地方政治局面:豪强大族势力壮大。
(1)表现:①.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农民。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③.有的豪强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9.东汉后期(末年)出现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1)原因: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深。
(2)组织:太平道 领导人:张角 时间:184年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失败
-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补充 1.东汉的兴衰的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爱惜民力,注重发展生产。
2.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3.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政策的共同之处: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轻徭薄赋,缓和民族关系。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西域范围: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通西域背景: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张骞通西域(名词经常考察,注意骞字的书写)
第一次
第二次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①.促进了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增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5.张骞的优秀品质:“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
6.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7.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1)汉朝外传: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2)传入汉朝: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乐器和歌舞等。
8.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9.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今斯里兰卡
其他航线:从山东半岛出发的船只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10.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
(1)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 (2)最高长官: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建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被治理。)(3)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东汉管理西域的措施(史实):
(1)班超出使西域。
(2)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3)班勇出使西域。
(4)123年,东汉改西城都护府为西城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补充:与班超有关的成语典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投笔从戎。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东汉蔡伦的贡献:改进造纸术。(也被称为“蔡侯纸”)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造纸术的影响:
①.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东汉张仲景的医学成就:①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②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评价: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称为医圣。
5.华佗(东汉名医)的成就:①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实施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③创编“五禽戏”。
6.古代数学特点:注重实际应用,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生活。
7.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时期: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成就:总结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8.两汉时期农学代表作:《氾胜之书》。总结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9.《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记载范围: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纪传体通史
(4)特点(价值):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
10.道教(不是道家学派):
(1)出现时间:东汉末年 (2)组织: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3)传播方式:以治病来传道。(4)主要受众:下层民众 (5)相关建筑:四川成都青城山、湖北十堰武当山、河南洛阳老君山、
11.佛教:
(1)出现的时间、地点:约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
(2)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3)传入中国的方式: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4)发展: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5)意义: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罪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6)相关建筑: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汉修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12.两汉文学成就的代表是汉赋和乐府诗。东汉思想家王充写成《论衡》一书,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被成为奇书。
13.《史记》相关: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4.东汉班固写《汉书》。记载范围:汉高祖到王莽时期。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张衡改进浑天仪、发明候风地动仪。
下载方式
百度网盘分享: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11.13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清单--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docx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Q6qM7iM0KOBfeQbcGUH6g?pwd=84yn 提取码: 84yn
及时保存,过期不候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