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石齐平
美国总统特朗普从8年前的1.0到现在的2.0,反全球化不遗余力;从反全球化到去全球化再到逆全球化,不断加剧全球经济与政治的动荡。“如今很少有人清晰地思考全球化的好处了。”面对当下的世局,年近78岁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显得无奈。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林奇在一本新书中回顾了克林顿任内推动全球化的举措。这位前总统在受访中承认,全球化发展未如预期:美国未能兑现帮助全球化中受损群体的承诺,政府财政能力不足以为工人提供保障,导致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反弹,甚至影响民主党选票,导致其妻希拉里在2016年大选中败给特朗普。克林顿还提到中国,称自己以为中国加入世贸(WTO)后会使中国发生变化,接受西方价值与体制,但事与愿违。更有趣的是,他还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自己当时的目标或期望是确保当那一天到来时,不会对美国不利。
克林顿这一段访谈,信息量极大:(1)他力推全球化虽对美国和全球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承认未能防止与矫正全球化对弱势国家和弱势群体造成的伤害;(2)他预见到全球化的推动与持续,最终会让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3)他的目标或期待是当那一天到来时,不会对美国不利。
![]()
“9.11”事件是美国运势的转折点。
克林顿执政的8年,正值上世纪末的1990年代,从历史角度来看,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堪称是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迄今为止总共250年中的黄金10年,美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形象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高峰。但这个“盛世”不长,不过10年,一进入新世纪,从2001年“9.11”事件开始,美国运势即由盛转衰,一路下行,迄今也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所以克林顿回首往时,自不免感触万千。
克林顿当时是否预见到中国终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不好说,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似乎从未听闻他有过此番论点,但他是否是“事后诸葛亮”这点并不重要,让我们感到兴趣的是作为美国的前总统,以及致力于推动全球化的鼓吹者,今天终于承认全球化有忽视及伤害弱势群体与国家的缺点,而美国显然并未能有效防止或加以矫正,对此我们给予肯定。
既然谈到了中国,那我们就认为克林顿不妨在目睹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也看一看、并比较评价一下与“美国版”全球化不同的“中国版”全球化。
![]()
大约在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就开始探索“中国版”全球化的思维,谋定而后动地逐步推动全球化的部署。这个时间,甚至要比2017年上台的特朗普,上台之后即开始搞反全球化及去全球化还早了几年。足见中国推动全球化并非只是针对后来美国搞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矫正行动,而是自始就有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的思维与操作:
——首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版”全球化的内核与价值;
——接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建设为载体辅之以贸易、投资、金融、环境、人文与数字经济的合作,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针对全球发展与人类前途,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为天下谋;
——建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共同体论坛,在不同的南方国家朋友圈中推动全球化议程,特别强调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以数字人民币为试点,探索有利于全球更好、更公平发展的新国际货币。
对照“中国版”与“美国版”的全球化,反差相当明显,最大的不同为:
(1)中国版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理念,美国版则是资本主义;
(2)中国版强调以人为本,美国版强调以己为本(美国优先);
(3)中国版尊重自然,强调绿色及可持续,美国版摒弃环保,容忍掠夺;
总括而言,中国版是王道全球化,美国版是霸道全球化。
在比较对照了中国版和美国版的全球化之后,克林顿或许会重燃对全球化的信心,自然也会消除来日中国会否不利美国的担心了。
(作者系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