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最近的一次公开亮相,再次在岛内政坛掀起一阵狂风。
11月8日,她现身台北马场町,出席纪念隐蔽战线烈士的活动,并亲自向吴石等人敬献花圈、鞠躬致意。
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分量极重,因为长期以来,蓝营多选择避谈这类带有统派象征的敏感人物,以免引起争议。
而郑丽文的主动亮相,等于公开打破了这种默契。
现场蓝营大佬蒋万安只是淡淡一笑、未置可否,侯友宜更是语带保留,显然对她的举动颇感复杂。
与此同时,绿营的反应则异常激烈,批评她“政治投机”“复辟旧思维”。
郑丽文公开纪念吴石
吴石这个名字,对国民党来说一直是极其敏感、避之唯恐不及。
他曾是“国防部参谋次长”,是党国体制内的高官,却又为对岸提供情报,最终被自己人处决。
这样复杂的人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国民党选择的策略是沉默,是刻意地淡化和回避。
但郑丽文偏不。
她以“受邀嘉宾”而非主祭者的巧妙身份,出席了这场名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的活动。
她选择打破这种心照不宣的沉默,高调致敬吴石,大声疾呼“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要“传承先烈精神”。
这个动作,在国民党内部显得尤为扎眼,少见得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致敬,还是郑丽文的一次强硬尝试。
她要强行校正航向,把国民党那条越来越模糊的路线,拉回到一条清晰的轨道上。
这条轨道,对准的是国民党内那批最坚定的支持者。
据统计,在蓝营支持者中,倾向明确和统的比例高达45%。
郑丽文的这番操作,无异于一次精准的“点名召回”,试图唤醒这股沉睡的力量,颠覆从马英九时期的“不统、不独、不武”到朱立伦时代“亲美友日”的模糊策略。
不过,舵手想转舵,船员们却未必愿意。
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国民党内其他重量级人物的表现并没有像郑丽文预想的那样,,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政治风浪,而不是遥远的目的地。
作为蒋家后代的蒋万安,身份特殊性让他处理这个问题时必须万分小心。
他第一次的回应是“笑而不语”,选择了最高明的回避。
随后在舆论压力下,他发表了一段堪称“官场语言艺术”的言论,只说要纪念所有“为台湾奉献的前辈”,巧妙地抽离了事件的核心,弱化了任何可能与“促统”沾边的色彩。
而刚刚在2024选举中失利、正面临信任危机的侯友宜,则延续了他一贯的“市政优先”风格。
他拒绝直接回应,只是拐弯抹角地提到“需面对事实,要符合外界期待”,这句话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这是对郑丽文的一种暗中批评和政治切割。
这种巨大的分歧,不是几位政治人物的个人恩怨,它深刻地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支持者结构的分裂。
45%的深蓝基本盘渴望清晰,38%的人希望维持现状,还有17%的人倾向于亲美避战。
当支持者的意愿本身就是一盘散沙时,党内精英们自然也无法形成共识。
而即将于12月召开的“全代会”,或许就将成为这场路线对决的第一个分水岭。
民进党坐不住了!
就在国民党内部还在为“向左靠民意”还是“向右守传统”而举棋不定时,民进党却已经抢先一步,掀起了如海啸般的舆论攻势。
郑丽文在马场町的那一鞠躬,本是纪念一段历史,却在绿营眼中被迅速放大成“统战象征”。
他们的反应之快、攻击之猛,远远超出了对一场普通纪念活动的正常反应。
从党中央发言人到各地“立委”、地方议员,民进党几乎瞬间集结成一支舆论战队,社交平台、新闻专栏、政论节目连日不歇,“出征”式批评密不透风。
有人斥她“助长统战”,有人骂她“背叛台湾”,甚至还有极端言论指责她“侮辱民主”。
短短数小时内,这场原本小范围的纪念仪式,便被裹挟成一场政治风暴。
不过,越是激烈的反应,越显出背后的不安。
民进党的真正恐惧,并不在于郑丽文的个人行为,也不在于吴石这个早已尘封于史册的人物,而在于他们赖以维系政治动员的那套简单叙事框架,正被现实一点点撕开。
长期以来,民进党靠“敌我对立”的二元划线来塑造政治认同。
凡是强调民族感情、谈及两岸文化连结的,就是“统战”;凡是主张历史对话或和解的,就是“亲中”。
这种逻辑固然简便,却也脆弱。
郑丽文的一次公开致敬,就像一根针戳在那层薄膜上,让人们第一次直面一个被回避已久的问题,历史究竟能不能只有一种解释?
郑丽文并没有否认吴石的复杂身份,相反,她在发言中明确指出,吴石既是国民党将领,也是为了民族独立而牺牲的情报人员。
这种重新审视的态度,无意中打破了民进党长年构建的“绝对分界线”。
在这种叙事中,一个人不能既是“对岸的人”,又是“民族的英雄”,可郑丽文的出现恰恰挑战了这种僵化认知。
她等于是在告诉公众:历史并非非黑即白,一个人、一段往事,都可能同时承载不同的意义。
民进党所惧怕的,正是这种重新解读历史的力量,它能让岛内民众重新思考自身的身份归属,也可能让他们质疑那套靠制造敌意维持团结的政治逻辑。
这种“历史复杂性”一旦被民众所接受,民进党长期经营的“敌人化”叙事就会出现裂痕,他们的话语权就有旁落的危险。
这才是他们真正感到恐惧的地方。
更让他们坐立不安的是,民意基础似乎也正在发生动摇。
2024年,民进党虽然胜选,但42%的得票率清晰地表明,“抗中保台”这张牌的号召力正在减弱,单一的对抗情绪已经让不少选民感到疲劳。
而郑丽文此刻提出的面向历史、寻求和平的“替代方案”,虽然未必成熟,却正好击中了民进党叙事的“软肋”。
所以,这场看似强大的舆论围剿,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排斥。
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对自己那套论述的极度不自信,害怕一旦真相的复杂性被摊开在阳光下,其赖以动员的政治基础,便会随之松动。
大陆方面对此事的反应是迅速且正面的。
官方媒体将其定性为“正视历史”的积极举动,并顺势重申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表态,既是对郑丽文个人的一次公开肯定,更是向国民党内部那些持相似立场的“促统”力量释放出的一种鼓励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