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黄金市场再次掀起波澜。
周大福、老凤祥等主流金店的足金报价突破1300元/克大关,较前一日最高上涨37元。
![]()
国际金价在4177至4193美元间震荡,国内金店价格却逆势走高。
这种背离背后,是投资逻辑与消费逻辑的激烈碰撞。
11月的黄金市场充满戏剧性。 月初国际金价从4300美元高位回落,
中旬却重现强势。 11月11日上午,周大福报价单克上调30元,
老凤祥足金首饰达到1310元/克。
深圳水贝市场首饰金从1074元/克跃至1098元/克,
批发端的波动迅速传导至零售终端。
品牌间的价差悄然扩大。 11月14日,菜百首饰报价1168元/克,
中国黄金为1148元/克,
而周大福坚守1198元/克。
每克50元的差距意味着一条20克手链价差可达千元。
区域价格差异同样明显,一线城市金价较三四线高出5-10元。
铂金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 宝庆银楼铂金报价368元/克,
齐鲁金店却标至559元/克,
价差高达191元。 这种混乱映射出非黄金饰品市场的定价困境。
![]()
金店标价背后隐藏着精密算法。 每克售价分解为国际金价、品牌溢价与工费,
周大福古法金手镯为例,480元基础金价加60元品牌溢价,
再加80元工费,
最终报价620元。 品牌溢价构成核心差异,周大福等头部品牌溢价55元,
菜百则控制在45元。
工艺复杂度直接推高成本。 素圈戒指工费约30元,
浮雕镶嵌款可达200元。
老凤祥古法金系列工费比普通款高20%,
周生生点睛品系列工费维持在80-120元。
税收政策成为新变量。 11月起钻石、黄金进口增值税优惠取消,
琳朝珠宝等品牌宣布11月15日调价。
成本压力通过供应链快速传导,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
年轻消费者重新定义黄金价值。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黄金首饰支出达840亿元,
同比增长三成。 金豆豆与小克重手镯成为新宠,
黄金从婚嫁符号转向理财工具。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
金饰消费呈现买得少但买得精趋势。
消费者愿意为设计支付溢价,周大福传承系列工费达50-100元,
依然供不应求。 这种转变促使品牌调整策略,老庙黄金古韵金系列瞄准长辈群体,
周生生Charme串珠吸引年轻受众。
回收市场出现新动态。 品牌店回收价一般为国际金价减10元,
街头回收店可能存在更大折价。 11月13日黄金回收价约930元/克,
与当日金价存在20-30元缺口。
![]()
首饰金与投资金条走向分化。 银行金条价格贴近国际金价,
工行如意金条溢价仅10元,
而首饰金溢价普遍超150%。
这种差异导致投资性购买金条更划算,
品牌首饰更侧重佩戴价值。
渠道选择影响持有成本。 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金条通过银行渠道销售,
回购按当日牌价减2元。
金店金条虽购买便利,但回购条件苛刻,
可能存在隐藏费用。
避险需求支撑长期买盘。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购金量达850吨,
同比增长12%。 个人投资者将黄金视为可佩戴储蓄,
这种心理使金价下跌反而激发购买热情。
一口价陷阱持续蔓延。 某品牌2克一口价吊坠售1200元,
折算每克600元。 这种定价模式掩盖真实克价,
消费者权益易受侵害。
纯度标识存在认知混乱。 2016年后国家标准统一为足金999标识,
但市场仍流传千足金等违规表述。 专业机构检测费用50-100元,
构成消费门槛。
![]()
以旧换新规则暗藏玄机。 周大福要求新金重量旧金120%以上,
老凤祥虽无重量限制但收取3%损耗。
这些条款显著增加置换成本。
黄金市场的双重逻辑正在重塑供需关系。 当年轻人把金饰视为社交货币,
投资者将金条作为避险工具,
这种分裂会否导致黄金彻底告别传统定价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