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百元甩卖,今年翻倍抢货”,2025年以来,内存条等存储产品上演价格狂飙,16G三星DDR4从9月的200元飙升至400元,部分型号半年涨幅超170%,被网友戏称为“电子茅台” 。这场始于存储芯片的涨价潮,正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最终谁在为这份“天价内存”买单?
涨价狂欢的起点,是全球AI算力爆发引发的供需失衡。OpenAI、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加码算力中心建设,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可达传统服务器的8倍,海量需求让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产能被提前锁定,留给消费端的出货量大幅缩减 。叠加晶圆制造3-4年的长投产周期,前几年的产能规划与当下爆发式需求形成结构性错位,推动DRAM价格在第三季度同比暴涨171.8% 。10月起,三星等原厂暂停DDR5合约报价,进一步加剧市场紧缺情绪,让涨价潮愈演愈烈。
产业链上游的模组厂与代理商率先尝到甜头。东莞诚邦股份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7.95%,江波龙单季净利润暴增1994.42%,深圳八成代理商满仓囤货,甚至出现上亿级资金囤积硬盘赌涨的现象 。对他们而言,内存条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子配件,更成为“日涨千金”的投资标的,行业内“400元进货、440元转手”的短期套利屡见不鲜 。
“电子茅台”来了!内存条价格一月翻倍,谁在催生这场涨价狂欢?
近期国内存储市场掀起疯狂涨价潮,DDR4、DDR5系列内存条价格如同坐上“火箭”,部分型号月涨幅翻倍,较去年同期最高暴涨171.8%,远超国际现货黄金涨幅,被网友戏称为“电子茅台”,成为数码市场最“烫手”的商品。
这场涨价风暴早已席卷线上线下。济南华强电子市场内,商户李老板的报价单每天更新:“DDR4 16G金士顿现在440元,上周才450元出头,去年不到200元就能拿下” 。线上平台更显夸张,金百达DDR4 3200MHz 16G双套条今年6月不足300元,10月直冲660元,双11后仍需800多元,四个月涨幅超160% 。更有高端型号从1000多元飙升至近2000元,1TB机械硬盘拿货价从200多元涨至500余元,近乎三倍的涨幅让商户直呼“恐怖” 。
价格狂飙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供需失衡。核心驱动力来自AI产业的爆发式需求,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可达传统服务器的8倍,北美云服务商加码AI基础设施建设,海量订单将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产能提前锁定 。同时,海外巨头加速将产能转向DDR5、HBM等高利润高端产品,导致消费级存储产能持续缩减,与稳定的市场需求形成尖锐错配 。晶圆制造3-4年的长投产周期,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缺口,推动价格进入上行周期。
涨价潮下,市场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分化格局。部分囤积海量货源的大商户坐享红利,有市场老板透露“一千万备货两个月不到变成三千万,比股票还刺激”,不少从业者借此跻身“千万富翁”行列 。产业链上游企业同样受益,江波龙等模组厂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行业内“400元进货、440元转手”的短期套利屡见不鲜 。
但狂欢的成本最终传导至终端。小米K90、OPPO Find X9、vivo X300等新款手机售价较上一代上调100-300元,红米K90 256GB与512GB版本的价差扩大至600元,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直言“存储成本上涨远超预期” 。PC整机、电视盒子等电子产品也面临成本压力,部分中小厂商因存储成本涨幅超产品售价,陷入被淘汰的风险。刚需消费者则陷入两难,有人吐槽“同款内存条半年涨1.15倍,干脆不换了”,也有人庆幸“提前下手变相赚了100元”,社交平台上“囤内存比买黄金保值”的调侃刷屏 。
业内对涨价趋势仍持乐观预期,TrendForce预测2025年第四季度一般型DRAM价格环比将增长8-13%,NAND Flash合约价平均涨幅达5-10%,短期内供需紧张难以缓解 。这场由AI革命引发的存储涨价潮,既是行业周期反转的必然,也折射出全球科技竞争的深层逻辑。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电子茅台”的狂欢背后,终究是终端产品涨价的隐性成本;而对产业来说,这轮涨价也为长鑫存储等国产厂商加速技术突破、推进国产替代提供了重要契机。
谁在炒作“电子茅台”?揭秘内存条涨价背后的资本与产业推手
这轮涨价的核心引擎,是AI产业爆发引发的战略性采购狂潮。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可达传统服务器的8倍,NAND用量约为3倍 ,OpenAI、微软等科技巨头为抢占算力高地,不惜签下数百亿采购大单——OpenAI仅向英伟达就承诺3500亿美元芯片采购,间接带动海量存储需求 。据测算,OpenAI每月90万片晶圆订单,相当于消耗全球DRAM月产能的53%,阿里、亚马逊等企业更计划千亿级AI基建投资,提前锁定未来2-3年产能 。
这些巨头“不讲价、只锁量”的采购模式,让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顺势调整产能结构,将20%以上DRAM产能转向利润更高的HBM(高带宽内存) 。而HBM生产需消耗3倍于普通内存的晶圆,进一步挤压消费级存储产能,形成“AI抢产能—原厂限供给—市场缺货源”的炒作基础。
如果说AI巨头是需求引爆者,那么产业链中间商就是涨价的直接推手。在华强北、杭州等电子集散地,自二季度起就出现经销商“扫货式囤货”,部分渠道商将上亿资金投入存储产品,甚至联合捂盘惜售,人为制造供应紧张。
“400元进货,440元转手,一周赚10%”成为行业常态,有商户透露“一千万备货两个月变三千万”,不少中间商借此跻身千万富翁行列。中电港、香农芯创等头部分销商凭借代理美光、SK海力士产品的优势,优先锁定原厂货源,再以高价向下游分销。更有国际大厂直接与芯片厂签订长期合约锁死产能,中小客户只能在现货市场高价抢货,加剧“越涨越抢、越抢越涨”的恶性循环。
随着涨价效应扩散,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存储市场,将内存条从硬件配件变成“短线套利工具”。社交平台上,“囤内存比买基金香”的言论刷屏,个人投资者批量收购二手内存条囤积待涨,部分AI创业者甚至出售闲置显存卡就能覆盖服务器组装成本 。
专业炒家更通过期货合约、批量扫货控价等方式放大波动,有调研显示,当前流通市场中约30%的内存条掌握在投机者手中,而非终端用户。资本的逐利性让涨价脱离产业实际需求,即便部分型号库存充足,仍能通过“控货+造势”实现价格飙升,复刻“茅台式”炒作逻辑。
炒作狂欢的成本,最终转嫁给终端市场。小米K90、vivo X300等新款手机因存储成本上涨,售价上调100-400元,Redmi K90不同存储版本价差从400元扩大至600元,雷军直言“内存涨价远超预期” 。PC整机、工控设备厂商面临“签单即亏损”困境,部分中小电子厂商因存储成本涨幅超产品售价,被迫退出市场。
普通消费者则陷入两难:刚需装机者不得不多花数百上千元,有人吐槽“半年涨1.15倍,干脆放弃升级”;跟风囤货者则面临价格波动风险,一旦产能释放或需求退潮,“电子茅台”可能沦为“电子废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