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籍”?何为“贯”?“籍贯”到底填哪儿?看完再也不迷糊!
咱平时填表格,十有八九会遇到“籍贯”这一栏吧?尤其是刚毕业找工作、办证件的时候,对着这俩字儿,好多人都犯嘀咕:到底填老家?填出生地?还是填现在住的地方?有时候问爸妈,爸妈可能也说“就填爷爷家那儿呗”,可为啥是爷爷家不是自己家?“籍贯”里的“籍”和“贯”到底各指啥?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用大白话把这事儿说透,下次再填表格,保准你一秒搞定,再也不填错!
先说说“籍”和“贯”这俩字儿,单独拎出来,意思差得可远了。咱先看“籍”,古代的时候,“籍”可不是随便用的字,它更像个“官方档案”。比如以前有“户籍”,就是朝廷登记老百姓的册子,写着你是谁、家住哪儿、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多少地,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还有“学籍”,就是学校里登记学生的档案,“党籍”“军籍”也一样,都是证明你身份归属的玩意儿。
![]()
搁古代,“籍”还带着点“分类”的意思。比如有的人是“民籍”,就是普通种地的老百姓;有的人是“军籍”,家里世世代代都得当兵;还有“匠籍”,就是专门做手艺的工匠,甚至还有“乐籍”,就是从事歌舞表演的人。而且那时候的“籍”是世袭的,你爹是军籍,你这辈子大概率也得当兵,想改“籍”可难了,比现在转户口麻烦多了。所以“籍”的核心意思,其实是“归属”“登记”,是跟身份、档案绑在一起的,而且大多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改。
再看“贯”,这字儿就简单多了,核心是“出生地”“居住地”,或者说“长久生活的地方”。古代交通不发达,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地方,哪儿生哪儿长,哪儿就是“贯”。比如有人说“我贯于洛阳”,意思就是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贯”更偏向于“地理坐标”,是你实际生活的地方,而且是可以变的——比如你老家在西安,后来全家搬到了成都,定居下来了,那你的“贯”就可以说是成都。
那为啥这俩字儿凑一块儿,成了“籍贯”呢?这就得说说“籍贯”的由来。古代的时候,朝廷要管理老百姓,得知道每个人的“根”在哪儿,还得知道你现在住哪儿。“籍”是你的“身份档案”,比如你是民籍还是军籍,你祖上是哪儿的;“贯”是你的“实际住址”,是你现在生活的地方。一开始“籍”和“贯”是分开登记的,后来慢慢就合并成了“籍贯”,核心目的就是搞清楚“你是谁家的人,来自哪个地方”。
不过随着时代变,“籍贯”的意思也悄悄有了变化。现在咱们说的“籍贯”,早就不是古代那种“籍+贯”的组合意思了,而是有了明确的定义:籍贯指的是你的祖父(爷爷)辈的长期居住地,也就是爷爷的老家。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咱得记牢了:第一,是“祖父辈”,不是父亲辈,更不是你自己;第二,是“长期居住地”,不是爷爷偶尔住过的地方,而是爷爷主要生活、定居的地方。
![]()
可能有人要问了:“凭啥是爷爷家,不是我爸妈家,更不是我自己家?”这就得说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咱们的家族血脉是按父系传承的,所以籍贯也跟着父系走,得跟着爷爷的根走。举个例子:你爷爷是山东曲阜人,一辈子都在曲阜生活,你爸爸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搬到了江苏苏州,你在苏州出生、长大,现在又在上海工作定居。那你的出生地是苏州,经常居住地是上海,而籍贯,就得填山东曲阜——因为那是你爷爷的老家,是你家族的“根”。
再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帮你加深理解。我发小阿强,他爷爷是河北保定人,年轻的时候当兵去了东北,后来在沈阳定居,娶了阿强奶奶,阿强爸爸就在沈阳出生长大。后来阿强爸爸又去了广州工作,在广州结婚生子,阿强就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现在一家人也都在广州定居。阿强以前填籍贯,总填广州,结果被他爷爷说了一顿:“咱老家是保定的,籍贯得填保定!”阿强当时还不服气:“我生在广州、长在广州,凭啥填保定?”后来问了派出所的朋友才知道,还真得填保定——因为籍贯认的是爷爷的老家。
![]()
这里咱得区分开三个容易搞混的概念:籍贯、出生地、户籍所在地,这仨玩意儿经常被弄混,填表格的时候错得最多。
先说说“出生地”,这个最简单,就是你妈把你生下来的那个地方,医院在哪儿,出生地就是哪儿。比如你爸妈当时在武汉打工,你在武汉的医院出生,哪怕后来全家回了老家郑州,你的出生地还是武汉,这个是一辈子固定不变的,没法改。
然后是“户籍所在地”,这个就是你户口本上登记的地址,也就是你的“户口”在哪儿。比如你现在在杭州工作,把户口迁到了杭州的某个小区,那你的户籍所在地就是这个小区的地址。户籍所在地是可以变的,比如迁户口、换工作落户,这个地址都会跟着改。
而“籍贯”,刚才咱说了,是爷爷的长期居住地,跟你在哪儿出生、现在户口在哪儿,没半毛钱关系。总结一下就是:出生地是“你在哪儿生的”,户籍所在地是“你户口现在在哪儿”,籍贯是“你爷爷的老家在哪儿”。这仨概念一分清,填表格的时候就不会乱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如果我爷爷是外地迁来的,我该填爷爷原来的老家,还是爷爷后来定居的地方?”答案是:填爷爷长期定居的地方。比如你爷爷原本是山西大同人,后来年轻的时候去了内蒙古包头,在包头结婚生子,一辈子都在包头生活,那你的籍贯就填内蒙古包头,而不是山西大同。因为“长期居住地”才是关键,要是爷爷只是在大同出生,没待几年就走了,那大同只能是爷爷的出生地,不是他的长期居住地,自然也不能作为你的籍贯。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跟着妈妈长大,那籍贯能填姥姥家吗?按规矩来说,不行。因为籍贯的传承是按父系来的,不管你跟谁生活,籍贯都是跟着爷爷这边走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特殊情况,比如从小过继给亲戚,或者有其他法定事由,可能会有例外,但一般情况下,都是填爷爷的长期居住地,这个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官方认可的标准。
咱再说说为啥现在还要填“籍贯”?好多人都觉得,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人口流动这么大,大家四处奔波,籍贯还有啥用?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籍贯是咱们家族血脉的象征,填籍贯,某种意义上是“认祖归宗”,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尤其是对于那些祖辈迁徙过的人来说,籍贯能帮咱们记住家族的来源。其次,在一些官方统计、档案管理中,籍贯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能反映人口的地域分布、迁徙情况,方便做相关的政策制定。还有就是一些传统习俗里,籍贯也很重要,比如过年祭祖、家族聚会,都离不开“老家”这个概念,而籍贯就是“老家”的官方说法。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表格里的“籍贯”栏,要求也没那么死板了,只要你填的是爷爷的长期居住地,或者父亲的老家,一般都没问题。但要是你填成了自己的出生地或者现在的居住地,那可就真填错了。我之前有个同事,入职的时候填籍贯,填了自己现在住的北京,结果人事小姐姐告诉他填错了,让他改成爷爷的老家河北沧州。他当时还挺纳闷:“我都在北京住了十几年了,为啥不能填北京?”后来人事小姐姐给他解释清楚了,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都填错了。
还有些年轻人,从小在城市长大,爷爷的老家早就没人住了,甚至自己都没去过,根本不知道具体地址该怎么填。这种情况也不用慌,你可以问爸妈,爸妈一般都知道爷爷的老家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区),实在不知道的,也可以看户口本,有些户口本上会直接标注籍贯信息,照着填就行。记住,籍贯不用填到具体的街道或者村,一般填到省、市、县(区)就够了,比如“山东济南历下区”“四川成都武侯区”,这样就没问题。
再给大家避几个常见的坑,下次填表格的时候一定注意:
第一个坑:把籍贯填成出生地。比如你在深圳出生,就填深圳,这是错的,除非你爷爷的长期居住地也是深圳,否则就得填爷爷的老家。
第二个坑:把籍贯填成户籍所在地。比如你户口在上海,就填上海,这也不对,户籍所在地是户口地址,和籍贯没关系。
第三个坑:把籍贯填成父亲的出生地。比如你父亲在南京出生,但爷爷的长期居住地是扬州,那你得填扬州,而不是南京。
第四个坑:填得太详细或者太笼统。太详细比如填到“XX街道XX小区”,没必要;太笼统比如只填“江苏”,不填具体的市和县,这样也不规范,最好填到县(区)一级。
其实说到底,“籍贯”这事儿之所以让人迷糊,就是因为它和“出生地”“户籍所在地”太容易混淆了,再加上“籍”和“贯”这俩字儿看着挺古奥,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但只要你记住核心原则——籍贯=爷爷的长期居住地,再分清那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下次填表格的时候,就不会再犯难了。
可能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老一套的东西?”但不管时代怎么变,“根”这个概念是不会变的。籍贯不仅仅是一个表格里的栏目,更是咱们对家族血脉的认同,是对“老家”的一种牵挂。哪怕你一辈子都没回过爷爷的老家,那个地方也是你家族的发源地,是你根之所在。
最后再总结一下,帮大家加深记忆:
“籍”是身份档案,是归属;“贯”是居住之地,是坐标;“籍贯”合起来,就是爷爷的长期居住地,是家族的根。
出生地是你出生的地方,户籍所在地是你户口现在的地方,这俩都不等于籍贯。
下次再填表格,遇到“籍贯”栏,别犹豫,直接想爷爷的老家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区),照着填就行,保准没错!
现在大家都搞清楚了吧?以后再有人问你“籍贯填哪儿”,你不仅自己能填对,还能给别人讲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生活里很多看似复杂的事儿,只要用大白话掰开揉碎了说,就没那么难理解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下次填表格,再也不用为“籍贯”这事儿犯愁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