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银行启动村镇银行改革:收编亏损村行背后的战略考量
贵阳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审议通过拟收购息烽发展村镇银行并设立分支机构的议案,此举标志着该行正式启动村镇银行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息烽发展村镇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331.99万元,且累计未分配利润高达-4.91亿元。这一动作背后,折射出区域性银行在村镇银行改革浪潮中的战略布局与风险化解之道。
息烽发展村镇银行的前身是息烽包商黔隆村镇银行,由包商银行发起设立。2019年包商银行爆发信用风险后,该村镇银行一度陷入经营困境,截至2021年末净资产为-4.20亿元。2022年,贵阳银行接手成为其主发起行及第一大股东,持股37.4%。尽管近两年该行业绩有所改善,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458.35万元和677.74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再度陷入亏损,且历史遗留的未分配利润窟窿仍未填补。这一现象反映出村镇银行在经营可持续性上的普遍挑战。
从财务数据来看,息烽发展村镇银行的经营规模较小,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资产总额仅4.22亿元,存款余额2.93亿元,贷款余额1.45亿元。作为对比,贵阳银行旗下的广元市贵商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128.8亿元,但同样面临盈利难题,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800万元。这种"大而不强"与"小而不精"并存的局面,正是当前村镇银行群体的真实写照。
村镇银行的困境并非个案。贵阳银行此前收购 的花溪建设村镇银行虽然保持盈利,但规模有限;而广元市贵商村镇银行虽位列全国村镇银行第四位,却长期挣扎在盈亏线上,2020-2023年连续四年亏损累计超3亿元。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客群定位模糊、风控能力薄弱、数字化转型滞后等结构性问题。
贵州省的村镇银行改革已呈加速态势。在贵阳银行之前,贵州银行已于2025年5月启动对铜仁丰源村镇银行的收购改制;贵阳富民村镇银行也通过合并四家同系村行完成整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家村镇银行完成改革,但仍有79家等待转型。这种"大鱼吃小鱼"式的整合,既是对监管要求的响应,也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从监管视角看,村镇银行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通过主发起行吸收合并问题村行,既能化解局部金融风险,又能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贵阳银行此次收编息烽发展村镇银行,实质上是将分散的村镇银行纳入更完善 的公司治理和风控体系,这比单纯注资更具长远价值。不过,如何消化历史亏损、重塑商业模式,仍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考题。
值得思考的是,村镇银行改革不应止于组织形式的变更。真正需要突破的是业务模式的创新——如何在坚持支农支小定位的同时,借助金融科技降本增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贵阳银行若能借此轮改革,将成熟的普惠金融经验下沉至村镇银行体系,或可探索出可持续的县域金融服务新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镇银行仍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改革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减少机构数量,而是提升服务质效。贵阳银行的此次收编行动,既是对过往投资的责任担当,也是对未来布局的战略卡位。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类市场化重组案例或将持续涌现,成为中国银行业优化结构、防范风险的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