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泰州草根作家常玫瑰散文集《左手诗情,右手烟火》首发式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仪式结束后,常玫瑰回到了她那熟悉的馄饨店,再次系上那条沾着面粉的围裙,在灶台前继续忙碌。一手捧着自己的散文集,一手经营着烟火生活,她在锅灶与文字之间,走出一条别样的人生之路。
![]()
从灶台到书桌:一碗馄饨里的文学梦
常玫瑰是兴化茅山人,初中毕业,学生时代就热爱写作。后来为了陪读,她在泰州市区开了一家馄饨店维持生计。
女儿上大学后,常玫瑰一度感到失落。女儿在电话中鼓励她:“妈妈,现在有时间了,为什么不重新拿起笔写作呢?我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这句话点燃了常玫瑰心底的文学火种。她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第一篇作品《小草也开花》中写道:“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一条路走不通,另一条路必会为你展开。”
![]()
散文集《左手诗情,右手烟火》收录了她边卖馄饨边写下的一百余篇文章。从《小草也开花》到《卖菜的老樊》《结识韩大哥》《老小区的温暖》,这位仅有初中学历的店主,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了她眼中的人间百态。
她的写作素材源于馄饨店里的点滴日常——顾客、乡愁、父母,真情实感自然流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接地气、抒真情”的笔触,将一碗馄饨的暖意与人生的体悟融为一体。
![]()
馄饨店里的“书香客厅”
新书首发式的热度,直接蔓延到了常玫瑰那间小小的馄饨店。13日当天,这里挤满了顾客,其中不少是特地赶来的“文友”,有人拿着刚入手的新书请她签名,有人则一边吃馄饨一边聊着刚读到的段落。尽管忙碌,常玫瑰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她在灶台与餐桌间穿梭,仿佛在两个舞台之间自如切换。
![]()
这间小店,早已成为一个“最小单位的公共文化空间”。餐桌上不见传统的菜单和付款码,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打印出来的美文;等餐的顾客自然而然地从书架取书阅读,精神食粮与一碗热馄饨同时上桌,成为这里独有的风景。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家弥漫着书卷气的小店,已成为泰州一道独特的文化地标。当初新店开业,文友们送来的不是花篮,而是一捆捆精心挑选的书籍,为这方天地的文艺气质奠定了根基。如今,二楼更被打造成“玫瑰有约”读书吧,成为文友沙龙与阅读分享的固定据点。
![]()
这份由文字联结起来的情谊,也延伸至线上。常玫瑰建立的文学微信群已会聚了300多人,群内日常交流创作、分享阅读,热闹非凡;而线下,“玫瑰有约”读书吧自运营以来,已陆续迎来业界专家、大学教授、社区读书班及各类群团组织,举办了几十场沙龙与分享活动。一间馄饨店,就这样温柔地瓦解着生活与文学的边界。
![]()
泰州“新大众文艺”:在生活中扎根,在群众中生长
首发式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泰州出版分中心揭牌,助力更多泰州本土文化梦想落地生根。“我的故事只是泰州众多文艺爱好者中的一个缩影。”常玫瑰说,“在这里,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
正如她所言,泰州的新大众文艺生态充满活力。创作主体日益多元,市文联团结各文艺家协会,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素人”创作者。靖江市文联直接带动的新大众文艺人才已达160余人,其中最高粉丝量超200万。通过系列主题培训,已有超过1200名网络写手、自媒体创作者加入,形成了专业作家与文艺爱好者“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喜人景象。
创作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各协会积极引导会员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从“为大众写”向“大众写、大众享”转变。泰州市诗词协会举办《AI时代汉诗写作》讲座,市作协网络作家分会多位会员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目前,擅长用短视频呈现作品的会员占比超20%,民俗摄影家协会更达50%。
一个个鲜活的民间文艺力量不断涌现:草根作家李世斌历时六年创作99.8万字剧本《天堑》,肉摊摊主“跳舞大妈”的视频传递着生活的热情,姜堰区“四九儿”以文艺范走红网络……从去年10月至今,粉丝量过万者从20余人增长至30多人超5万、2人超百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点燃的文学梦想,一场场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文化盛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刘媛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