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与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合作签约仪式在永川举行。此次合作精准打通“人才培育-输出-接收”全链条,开创了跨区域校企地合作新模式,也标志着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在国际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全新突破。
展全球视野,育时代工匠。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立足教育国际化战略,深度对接国家产业升级与“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庆市国际交流协会的鼎力支持下,成立国际产业学院,开设中德工匠班,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发展创新型人才,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中资企业“走出去”贡献力量。
服务国家“职教出海”战略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示范窗口
同心聚合力,合作谱新篇。
在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与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合作签约仪式上,双方共同签署《双元制人才输出供给协议》。这意味着双方构建起可持续的供需结合生态,真正打通“人才输出”与“产业接收”双元通道。
![]()
签约仪式
仪式后,产业园代表团还实地考察了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特别对中德工匠班进行了深入调研。这让代表团直观地了解到学校在对接先进制造,培养国际化、实战型人才方面的雄厚实力,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洞悉未来趋势,积极拥抱变革。全球化背景下,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在坚守本土教育优势基础上,吸纳国际教育精华,引入德国“双元制”经验,创新“职教出海”路径,让教育更具“国际范儿”。
近日,一场“原汁原味”的国际化课堂在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开展。为深度践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内涵,学校特邀德籍职业教育专家汉斯亲临中德工匠班教学一线,与资深专业翻译联合授课,为学子们解锁“德国制造”的硬核密码。
这不仅是一次面向学生的技能提升课堂,更是一次对学校本土师资团队的“沉浸式教研”。学校教师通过现场观摩,深度学习了德籍专家的课堂教学方法,极大提升了团队的国际教育本土化实施能力。
![]()
德籍职业教育专家汉斯亲临中德工匠班
推进“德国双元制本土化”
以全球视野赋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在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看来,国际教育本土化并非简单移植,而是深度融合共生,旨在培育兼具本土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新一代人才,为学子打开瞭望世界的新窗口。
2025年5月,学校国际产业学院中德工匠班正式开班,立足“德国标准、中国实践”办学理念,以全球视野赋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示范窗口。
![]()
实训中心
课程筑基、实训赋能——学校深入研究“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开发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已形成智能机电、模具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三个专业的细分方案。实训中心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开展项目制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教练,开展自主化实践学习,打造技能综合能力。
教学为本、师资为根——采用德国六步教学法(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强调以成果检验学习效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又符合德国培训师标准,同时聘请德籍专家参与教学研讨与实操指导。
![]()
手动工具加工培训
组织有力、管控高效——教学组织复刻企业场景:学生按企业标准考勤、参加晨会、填写培训记录、保养设备;教师备好教学物资、指导任务实施并记录班级日志。质量管控采用德国标准,师生每日填写日志,全程追踪教学过程。
能力为重、就业为要——聚焦“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及方法能力。引入德国商会(IHK/AHK)考核体系,推动德资企业与学校的深度产教融合,助力学子在全球舞台自信驰骋。
![]()
每日晨会
中德携手育匠才,双元赋能启新程。站在新起点,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将依托国际产业学院,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教品牌,服务国家“职教出海”战略,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杜林燕 杨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