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这两年,不管是咖啡、香薰、宠物,还是小众文创、手作课堂、露营装备……年轻人都在疯狂买。可你真要问他们:“你买这个是干嘛的?”
十有八九会回答:“就……想让自己开心一点。”
这句话其实就暴露了一个趋势。
年轻人的消费逻辑,正在从“实用”转向“情绪”。
以前我们买东西,是为了“有”;
现在我们买东西,是为了“感受”。
这一代年轻人更容易焦虑、孤独、内耗,也更懂得自我安抚。消费,不只是满足功能,更是修补内心的一种方式。
咖啡不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仪式感;
香薰不是为了清新,是为了“疗愈”;
宠物不是养来打发时间,是为了获得情感回应。
“我买的不是东西,我买的是一种情绪体验。”
这句话,几乎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宣言。
情绪消费的崛起:从“买东西”到“买感觉”
如果我们从宏观视角看,这股“情绪消费”浪潮并非偶然。它背后有三层深层逻辑。
1. 经济基础升级,情绪成稀缺资源
过去20年,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物质极大丰富,情绪严重匮乏。
人不缺吃穿,但缺安慰;
不缺选择,但缺确定性;
不缺娱乐,但缺被理解的感觉。
当所有商品都开始同质化,情绪就成了新的竞争壁垒。
产品比拼的不再是性能,而是谁更懂人的情绪。
2. 信息过载时代,人需要“自我修复”
社交媒体让一切信息变得碎片化:一边刷短视频一边焦虑,一边学习理财一边感叹“普通人好难”。
年轻人整天被“要成功”“要漂亮”“要优秀”包围。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能让自己喘口气的出口,
一支香薰、一杯奶茶、一场短暂的逃离露营。
这不是逃避,是自我修复的本能。
3. 从“悦人”到“悦己”:精神独立的体现
上一代人消费是为了“面子”,别人看得见的体面;
这一代人消费是为了“里子”,自己感受得到的幸福。
“别人怎么看我”不再重要,“我怎么对待自己”才是核心。
悦己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独立。
这也是情绪消费之所以能成为主流的根源。
有四类主导情绪钱包的年轻人
每一次消费潮的背后,都是人群心理的变化。
情绪经济正在把年轻人分成几种典型画像。
1、治愈型:在孤独的城市里寻找一点温柔
这类人最典型的消费关键词是:温柔、陪伴、安全感。
他们一个人租房、独自加班,习惯了沉默,也渴望被理解。
于是,他们喜欢能治愈心情的东西:
香薰、花艺、宠物、手账、盲盒、深夜电台……
这些产品有个共性,它们不解决问题,但能让人心软下来。
品牌要抓住这类人群,核心不是“卖功能”,而是卖情绪温度。
比如:小红书上的“情绪盲盒”,随机寄出一份“惊喜治愈包”,里面可能是一封信、一句暖心话、一份手作甜点。年轻人买的,不是物品,而是一种被温柔对待的感觉。
2、发泄型:在理性社会中,给情绪留个出口
成年人的世界,不允许崩溃。于是,情绪只能偷偷找出口。
“发泄屋”“辱骂老板体验服务”“解压玩具”“虚拟树洞”这些产品,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安全爆破区”。
他们不是真的想砸东西,而是想对抗那种持续性的压抑。
他们买的不是商品,是“合法的失控权”。
这类情绪的关键是“释放”。在创意表达上,可以试着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情绪共鸣、甚至“共疯”的舞台。
比如某汽水品牌打出 slogan:“不爽就开盖”,让产品成为宣泄口,这种轻度的“发疯营销”,比“高大上”更贴近年轻人的真实心境。
3、怀旧型:在不确定的未来,寻找确定的过去
“小时候的味道”“复古潮”“老品牌翻红”,这些词已经成了情绪消费的代名词。
为什么怀旧营销屡试不爽?
因为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更想抓住确定的过去。
怀旧是对抗焦虑的良药。
那种熟悉的包装、老歌旋律、旧零食口味,都像是心灵的锚点。
比如北冰洋汽水、白猫洗衣粉、回力鞋的复兴,不靠技术突破,而是靠“记忆的唤醒”。
品牌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让过去成为一种“温柔的确定性”。
4、仪式感型:在重复的生活里,为自己造浪漫
这类人消费的关键词是:值得、意义、被看见。
他们买花、拍vlog、过节、做手账、点蜡烛,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我值得”。
仪式感经济,本质是“自我认可经济”。
比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早C晚A”“早餐日记”等现象,都是年轻人用小小的仪式,给生活添加确定的节奏。
品牌如果想打动这群人,就别急着推销产品,先帮他们营造情绪氛围。
那么品牌如何抓住“情绪钱包”
说完人群,我们该聊生意了。
情绪消费的浪潮,看似玄乎,其实是营销逻辑的迭代。
过去卖功能、卖概念,现在卖的是共鸣。
我觉得这背后有三个不可忽视,且可落地的商业启发。
1、从产品力到“情绪力”
情绪力,是品牌新的增长引擎。
它由三个要素组成:
情绪识别力:品牌能否读懂用户当下的情绪?(焦虑、孤独、愤怒、疲惫……)
情绪转译力:能否把这种情绪变成品牌语言?(视觉、文案、调性)
情绪治愈力:产品或内容,能否真正带来心理安慰?
真正有情绪力的品牌,不仅让用户“喜欢”,还让他们“依赖”。
比如野兽派的花、三顿半的设计、网易云的评论区,这些品牌都在做一件事:把品牌变成情绪寄托。
2、用“共鸣叙事”取代“硬性说教”
过去的广告是“我说你听”;
现在的品牌传播是“我懂你”。
年轻人讨厌被教育,却喜欢被理解。
所以品牌传播要从“教育用户”变成“共情用户”。
比如,“不再完美也能发光”“你已经很努力了”“生活要自己哄自己开心”这些听起来像废话,但它们的情绪共振极强。
在情绪经济时代,最好的品牌文案,不是告诉你该干嘛,而是让你觉得‘被看见’。
3、从交易关系到陪伴关系
情绪消费的最终归宿,是“长期关系”。
一个品牌要是能成为用户情绪上的“陪伴者”,那它就具备了长期价值。
陪伴不只是推送、更新,是去建立一种持续的心理连接。
比如小宇宙App做内容,不强调“你要学什么”,而是传递“在孤独里,有人和你一起思考”;
Manner咖啡不只是卖咖啡,而是在卖“被城市温柔对待”的情绪。
情绪品牌的核心逻辑:从营销关系,转向情感陪伴。
未来:谁能收割“情绪红利”?
未来十年,中国品牌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价格”或“渠道”,而在于谁更懂人心。
情绪红利,是最后一块蓝海。
谁能洞察焦虑,就能定义治愈产品;
谁能看见孤独,就能打造陪伴场景;
谁能理解“发疯”,就能制造共鸣话题;
谁能赋予仪式,就能让普通商品长出情绪溢价。
当所有赛道都在卷ROI、卷流量时,真正聪明的品牌,会去卷“共鸣力”。
情绪,是人性最贵的货币
情绪消费,不是坏事。
它让我们在冰冷的商业世界里,看到了人性的温度。
但更重要的是,品牌要尊重情绪,而不是操控情绪。
当你真的理解用户,不是为了收割他们的钱包,是去理解他们的生活;
当你真的能帮人疗愈,不是贩卖焦虑;
那时,你的品牌才会被真正记住。
真正持久的生意,不是赚一时的流量,而是赚一代人的情绪认同。
![]()
1、品牌定位与增长策略
2、内容与社交资产体系搭建
3、品牌故事与传播主张梳理
4、营销打法与年度增长计划
5、达人矩阵与口碑传播落地
6、创始人IP打造
简单说,我帮你把品牌做成“有情绪、有共鸣、有故事”,让流量不止爆一下,而是能沉淀、能复用、能增长。
服务价格:
单次咨询2万起,项目制10-30万,年度陪跑服务60万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