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忽然有机会得到一个普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你将被一家科技巨头选中,参加一个为期4个月的项目,只要你表现良好,不用读大学就能直接入职工作,而薪水是同行业大学毕业生的2-3倍。这简直像是做梦,是真的吗?
是真的。
近日,美国数据分析巨头帕兰泰尔(Palantir)推出“精英奖学金”(Meritocracy Fellowship)计划,直接从高中招募人才并提供全职工作机会,首批从500多名高中毕业生申请中筛选22人,加以高强度实战培训,为入选者开辟无需大学学位就能直接进入科技行业核心岗位的职业路径,堪称坐上了“直通车”。
在大学文凭被普遍视为进入大企业敲门砖的当下,此举可谓石破天惊,挑战了传统的大学教育。如果不用读大学就能谋到“好饭碗”,那大学的价值何在?在AI浪潮的冲击之下,科技行业又将如何重塑人才招聘规则?
精英人才还有必要读大学吗?
这次Palantir“精英计划”的参与者之一 Matteo Zanini 原本已拿到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的录取通知,最终还是决定不顾亲友、老师的反对,加入这一计划,因为这是他不用再等四年就能得到的机会: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信任。哪家公司会让一个18岁的新人,在第三天就参与实际项目?这简直疯狂,但也太酷了。”
Palantir特意将学员与团队合作的第一周设定为一次“严峻的考验”。被录取的学员将迅速融入公司各业务团队,作为“前沿部署工程师”(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直接被派往客户现场,参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对年轻的精英们来说,“第三天就负责真实项目”这种高压下的实战考验,无异于一次极具挑战性的成人礼。只要你能通关,那么丰厚的奖品就在终点等着你。
![]()
Palantir为什么要推出这项计划?因为它认为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有效培养科技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该公司公开质疑了大学四年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宣称“大学教育出了问题(College is broken)”,因为其“录取标准存在缺陷。精英制度和卓越不再是教育机构追求的目标”。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Karp毫不掩饰地说:“现有的美国大学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已不再可靠,也并非必需。”
他抱怨说,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只会说些空话”。这意味着,他相信通过内部培训,能比读四年大学更有效地培养出公司需要的精英人才。
这么想的可并不只有他。包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在内的诸多科技精英,都是辍学创办企业的,硅谷天使投资教父彼得·蒂尔(Peter Thiel)虽然自己就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长久以来却鼓吹“读书无用论”,自2010年以来一直资助那些不想在大学里老老实实读书的学生,申请人必须在20岁以下,5万美元一年,为期两年,最后一步就是直接去硅谷。
如果说这在以前还多多少少被看作是一些“怪杰”的异想天开,那么现在,随着AI的冲击到来,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有效性的质疑声浪正在推高。
![]()
想想看,如果你在大学四年学的东西,AI在几分钟内就能搞定,而你读完后拿到的大学文凭却不足以让人找到一份好工作,那努力读大学的意义何在?
也就是说,这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AI冲击本身,而是大学教育和科技行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当下的美国大学教育体系原本就奠定于几十上百年前的工业时代,但现在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他们四年所学的一切都可能将很快在劳动力市场上失去价值。
对科技公司来说,这很现实:与其招一个来了还未必能用的大学生,不如提前选拔好苗子,自己来培养。
实际上,Palantir公司并不是认为“AI将替代大学生”,倒不如说是强调“必须培养能跟得上新浪潮的人才”,只不过它坚信这一点已不能指望大学,而只能自己来。
作为一家以数据分析闻名的公司,Palantir相信仅使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无法击败自适应对手,相反,它主张使用人类分析师来探索来自许多来源的数据,认为这种“智力增强”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正因此,它格外需要新一代知识精英能掌握科技前沿动态。
如果这一实验成功,那必然会有第二、第三家公司跟进,进而对未来科技公司的招聘策略产生深远影响。本来就已有不少科技精英怀疑,眼下的大学教育体系将在未来一代人的时间内走向崩坏,现在科技巨头直接绕过大学教育,相当于是给了它重重一击,因为它将给外界一个信号:不用读大学,不但能进大企业,还能提早拿到入场券,而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企业来说也更好用。
看起来确实美妙极了,但这场实验真的会如此顺利吗?
激进的实验品?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激进的实验,只是现在不清楚,被选中的这些孩子究竟将是新一代精英的先驱,还是先烈。
乍看起来,这确实是天赐良机:有哪家公司能这么大胆地给一群毛孩子这样的机会?实际上,相比起那份offer和薪水,这种高度的自主权和工作量,才是这一项目的核心吸引力。
![]()
然而,这也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毕竟这些高中刚毕业的孩子要在没有任何专业经验的情况下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那绝非易事,但要是你失败了,那代价大抵只能自己承受——公司大不了就是一点资金和人力的损失,但你的整个人生都可能受影响。
管理这一项目的Sam Feldman预测,这些学员未来都不会进入投资银行或咨询行业,因为“他们已经尝到了创业和拥有自主权的滋味”。
也就是说,这场实验不仅是在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甚至也不仅是变革科技公司的用人战略,还在重塑下一代精英的成长路径和价值取向。他们一旦意识到不必等到大学毕业,18岁就能主动开辟许多人生机会,那么他们的整个人生规划都会发生变化。
尽管这看起来非常酷也相当新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中世纪学徒制的回归:年轻人不是进入大学接受博雅教育,而是直接进入行会,“做中学”。这确实能让他们很早锻炼起技能,但前提是他们学到的技能是被社会承认的,一旦在这里失败,还能在别处立足。
外界对这一做法确实也有争议。曾为这一精英计划项目授课的《外交事务》杂志前编辑Gideon Rose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跳过大学并非明智之举,但这可能是“某些人”的选择。
这相当于是委婉地承认了,这并不适用于大部分人,只是一部分精英的选择,普通人还是别想了,因为投身其中是高风险博弈:虽然这一计划描绘得满路鲜花,但前方可能有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这是那些有实力、有胆量的冒险家的游戏,是需要“赌一把”的。
![]()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Palantir历来以其与美国军方、情报及执法机构的紧密合作而闻名,并因使用AI和面部识别技术扩大监控、反恐方面的作用而备受批评。如果它失去那些合同而裁员,那么这项精英培养计划能否继续推进,谁都不知道。
换言之,它的这一激进实验结果如何,各方都在观望中,一旦出现什么纰漏,那么这些没有退路的孩子可能就成了牺牲品,承受实验失败的代价。
换个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一场相当精明又高明的公关活动。
Palantir现有雇员约4000人,22个新人即便全部入职,对公司的成本开支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按每人年薪20万美元计算,也不过就是400多万美元,然而这次搞了个大新闻,所获得的媒体曝光价值远大于此,还树立起一种“领先时代潮流,勇于变革”的形象,本身对扭转公众印象也有好处,可谓“花小钱办大事”。别的不说,光这一点就值得国内科技企业好好学学。
当然,这绝不是说它“醉翁之意不在酒”,毕竟它肯定也不想这一项目搞砸了,相反,只有做成功了,才能后续吸引更多精英人才加入。何况,这确实提出了一个当下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当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时,企业该怎么办?
不管怎样,面对时代的浪潮,没有比固步自封更危险的了。既然危机已经浮现,那就必然会有各种创新实验,会有人探索不同的道路,其中难免会有失败,但重要的是不断总结、改进,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企业、社会、教育系统能面对现有的问题,积极给予年轻人才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浪潮并成长,那么,一旦他们能在这样一个新系统内更好地发挥潜力,必然会给世人带来更大的惊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