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面图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这是段永平自步步高“退休”20多年后的罕见视频访谈。
在11月11日雪球出品的专业对话栏目《方略》第三季首期节目中,雪球创始人方三文与段永平,围绕投资理念、企业文化与长期主义展开了一场罕见的思想碰撞。
以下是段永平对投资的感悟精选:看懂公司,而不是看懂看K线。
01
核心原则: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我退休后搬到加州生活,心想不可能天天24小时打球,也不会找份工作。所以后来就想着,投资好像跟生意有关,跟企业有关系。
于是我就研究研究,也买了很多书,包括看图看线,看不懂。那有很多人说,我这一工科出来的人,怎么这图就看不懂?
他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样的结论, 直到 后来我看到老巴( 股神巴菲特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一句话,突然就明白了,这句话就够了。
因为剩下的就是你怎么看公司,那不是老巴能够教的,你不懂企业,跟你讲多少理论也是白讲。
我觉得懂生意很重要,不懂生意投资是很难做的。
我的投资理念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后面还有一句话,你要看懂公司,这个很难。
投资,1%的人真懂,99%的人误解。
为什么说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说简单,就是你一定要看公司,你一定要看懂生意,你也要看懂未来的现金流;说难,是难在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
我看在雪球上那些球友们,能有1%的人真懂这句话就了不起,做到就更难。
当你懂了以后,你就不会受市场影响,如果你还天天看市场、天天看动态、天天看过去怎么样……哪怕是很大V的人,我也看见一天到晚在讲市场怎么样,他就是不懂。
你看我什么时候讲市场,什么时候说“今天要涨了”“明天要掉了”。
但不懂不等于不挣钱。
投资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闭着眼睛买一只股票拿着,你100个人里头,其实有50个人可以挣钱,那这50个人就可以出来讲。但是你要让他重复,他就没有那么容易。
我可以教大家一个赚钱的办法,你就买标普500指数,你最后总是赚钱,但是这不等于你就懂了,但你要是真的这样做,其实也表示你是懂了。
02
实战案例
网易、苹果、茅台的共通点
搞懂公司还是很难,怎么样确定自己搞懂了一个公司?我举三个例子说明:
① 投资网易: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网易的判断,有两个部分:
第一,首先,我对游戏商业有一个判断,认为它能够赚钱。
我作为游戏出身,对游戏非常了解。我与他们的游戏团队交谈,他们是一群热爱游戏的人,非常认真。
第二,对定价的判断。
比如股价可能低于持有的净现金,大家都是恐慌性的,觉得他们要完蛋了,我觉得他们大概率是有机会挣钱,刚好我账上有现金,就满仓买了网易,6个月涨了20倍。
我记得老巴提到过安全边际概念,它指的是你对公司有多懂。这是我的理解,不是说有多便宜。
便宜的东西可以更便宜。
你说我看懂了吗,我要看懂了,我哪怕晚一点,我也会多买,我就应该把整个网易买下来不卖。
当时我就是觉得他们是有机会赚钱,但是并不知道它能赚多少,所以我后来也是卖掉的,所以我其实也没有那么懂。
所以懂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大致觉得他们是能挣钱的,而且投资风险不会特别高。
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懂和不懂,其实它处于一个灰色的区域,不是那么清晰的一个标准。
② 投资苹果:不能为用户提供足够价值的产品不碰
2015年前苹果是一家卖硬件的公司,我是2011年买的,当时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清晰,利润一半是硬件,一半是软件。
我当时能得出判断是因为我这个行当里。严格说,那都不叫判断,那是一个看得见的东西,我们自己就在做这个生意。
我觉得他们的企业文化——用户导向,做得很好。他们不是很生意导向的公司,非常在乎把产品做好、用户体验以及如何改善,并且想得很长远。
所以,给用户提供不了价值的东西,或者提供不了足够价值的产品,再热门他们也不会做。
比如,苹果要做大屏手机。
我们之前曾有过争论,你问我苹果是否会推出大屏手机,我坚信他们一定会。然而,我们等了三年才见到大屏苹果手机的出现。
那我为何如此确信他们会推出大屏呢?因为我们身处这个行业,早已推出了大屏产品。
因此,我深知用户对大屏的需求是必然的,只是没想到苹果会拖延三年之久。
我认为他们在这件事上犯了错误,蒂姆·库克在此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的做法有些类似中村。
乔布斯曾宣称他们的产品是最好的,因此他们对大屏不屑一顾。实际上,他们早已在研究大屏,研究室里各种大屏样机应有尽有,但他们迟迟未推出。
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性能还不够完善,或其他原因,我也不得而知,但最终他们还是推出了大屏手机。
比如,苹果要做iTV。
早年他们宣称要推出iTV,即电视机。我记得打球时,有人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他们一定会做,甚至样品都已见过。
我却断言他们不会推出,他们问我为何如此肯定,我反问他们能做什么?
我同样的话也跟我公司的人讲过,因为我们也在做电视。
后来他们果然取消了该项目,刘作虎接手后再次尝试,最终还是放弃。我问他为何如此,我早说过我们为何不做电视,他却偏要再试一次。
陈明永也让他尝试,就像当年我让陈明永试一样。试完他发现确实不行,因为这个产品无法提供足够的价值。
再比如,苹果造车。
十几年前,到处传言苹果要推出苹果电动车,我坚信他们不会涉足这一领域。
许多人认为不可能,说他们已经在研发,我却认为他们做不出来,问题不在于技术,而是他们究竟能做什么。
那么大一辆车,苹果能提供的价值有限,定价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差异化?这是我对苹果比一般人更了解的地方。
如果真有苹果车问世,我会很高兴,很想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但我仍认为他们做不出来。
直到最近,我在纽约碰到一位苹果店老板,他告诉我,他们的店停业三年,改了一次,是为了准备卖苹果车,后来又改回原样。
我说原来你们早就知道不会卖苹果车,他们至少提前一两年就知道这件事,但苹果并未正式宣布。
听他这么说,我才意识到他们确实曾尝试过苹果车,这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以为他们仅停留在研究阶段。
你看,果然如我所言,这正是苹果的文化。当他们发现产品无法为用户带来足够价值时,便不会触碰,不会单纯为了生意而去做。
这是我的理解,我认为这家公司的文化非常优秀,最重要的是,他们最终会回归正道,有一个北斗星在指引着他们,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是为了生意,仅讨论生意很容易犯错误。
此外,还有就是你有没有“不为清单”。我们三十年下来,犯的错误就是比其他人少。
我在雪球上写了一条:
人们关心的是我们做过什么,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对我们不合适,就不做了,不做不就少犯很多错误吗,做对的事情的概率就大了。
要知道,这些小小的一点点的差别,可能三十年就是很大的差别。
③ 投资茅台:消费者对产品认可能增加投资确定性
我经常说白酒分两种,即茅台和其他。意思是跟一个不喜欢、不喝茅台的人没办法讲这个口味和习惯。
喜欢喝茅台的人,他们一直在喝,只要他们能喝,喝得起,有条件喝,就这么简单。
茅台的核心在于独特的口味和目标消费者对这个独特口味的认同。
我觉得这源于茅台对最基本的品质标准严格要求,坚持得很严,所以我还是可以蛮放心的。
茅台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有国营企业的好处。我在国营企业待过,这些规矩不太有人敢改,太多的人盯着。
所以,我觉得茅台是可以走很远。
点击观看2小时完整版《方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