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不闻不问,现在要继承遗产?!”
某地,一名女子年轻时将3岁的儿子托付给公婆抚养,自己改嫁他人,此后20年音信全无。直到得知儿子因病去世,她竟然找上门要求继承儿子的遗产!
公婆当场拒绝,愤怒地说:“你连孩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凭什么要遗产?”
没想到,这位母亲竟然一纸诉状将公婆告上了法庭!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1995年,刘女士刚满25岁,与丈夫王某离婚后,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3岁的儿子小明该怎么办?
当时的刘女士年轻气盛,觉得带着孩子会影响自己重新开始生活,于是主动将儿子托付给了公婆照顾。
“孩子跟着你们,我每个月会给抚养费的。”刘女士当时这样承诺道。
可现实却是另一回事!
公婆王老汉和李大娘满以为儿媳妇只是暂时托付,没想到这一托就是20年!
刚开始的几个月,刘女士还会偶尔来看看孩子,给点生活费。可随着她重新找到对象并改嫁,联系就越来越少了。
更让人心寒的是,小明5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公婆四处联系刘女士,竟然怎么都找不到人!
“我们给她打电话,要么关机,要么换号码,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李大娘回忆起那段经历,至今还是满腔怒火。
没办法,两位老人只能咬牙承担起了抚养孙子的全部责任。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小明的每一步成长都是爷爷奶奶在陪伴。
小明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在一家IT公司工作,还贷款买了套小房子,准备结婚成家。
可天有不测风云!
2020年,29岁的小明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了重病。尽管爷爷奶奶倾尽所有为他治疗,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就在全家人还沉浸在失去小明的巨大痛苦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刘女士!
“我听说小明走了,我来看看他。”刘女士站在门口,脸上看不出太多悲伤。
王老汉瞪大眼睛:“你还有脸来?!20年了,孩子生病的时候你在哪里?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你在哪里?”
可接下来刘女士的话,更是让两位老人当场崩溃——
“小明的房子和存款,按照法律规定,我有继承权。我们来协商一下怎么分配吧。”
“什么?!你要继承遗产?!”李大娘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你20年不管孩子,现在要来分遗产?这真的不是在抢劫吗?!”
刘女士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小明的亲生母亲,法律上就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这没什么好争议的。”
两位老人瞬间被气得浑身发抖!
“我们把孩子从3岁养到29岁,房子首付是我们出的,生病治疗的钱也是我们出的,现在你一句话就要拿走一切?”
协商无果,刘女士竟然一纸诉状将公婆告上了法庭,要求按法定继承分配小明的遗产。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20年不闻不问,现在来要遗产?脸呢?”
“这样的母亲,简直是人性的沦丧!”
“法律上可能有继承权,但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长期不履行抚养义务的父母,是否还享有继承权?
根据《民法典》规定:“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从法条本身来看,刘女士作为亲生母亲,确实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但是,法律也有例外规定!
根据《民法典》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律师这么看:
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遗弃”行为。
刘女士将3岁幼子托付给公婆后,20年间基本不履行抚养义务,不支付抚养费,不关心孩子成长,甚至在孩子生重病时也联系不上,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未成年子女的遗弃。
更重要的是,小明成年后两人也没有恢复母子关系,刘女士从未尽过赡养义务,这种长期的不履行义务行为,在法律上可能被认定为丧失继承权的情形。
公婆作为实际抚养人,虽然法律上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但他们对小明的抚养付出应当得到法律保护。
最终双方协商:刘女士放弃大部分继承权,只象征性地继承了一小部分现金,房产和主要财产都由公婆继承。
3
03深刻教训
20年的缺席,一句话就要继承遗产,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血缘关系确实重要,但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法律保护继承权本是天经地义,但谁会想到有人能够如此厚颜无耻地利用法条?
有网友热议:“血浓于水是没错,但20年不管孩子,这血早就凉透了!”
也有网友表示:“法律条文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这样的继承权就不应该受到保护!”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1.法律在保护继承权的也会惩罚不履行义务的行为2.亲情需要用心维护,不能指望血缘关系解决一切问题3.对于长期不履行抚养义务的父母,法律有相应的约束机制
更深层的思考是:
在这个案例中,真正让人心疼的是那两位老人,他们用20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叫无私的爱。而那些以为可以逃避责任却在最后关头想要获得利益的人,终将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判。
血缘关系给了我们权利,但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责任。逃避了责任,就不应该奢望还能享受权利。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