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没有白走的路,对错都是我的脚印”——这个“金句”出自全红婵之口,是我没有想到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哲学家和思想家但丁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然流传数百年,但因其圣哲般的存在,难免带给人一些空阔抽象的味道。
而在广东湛江红土地上农家果树林里长大的全红婵,所发的感慨既是她在十五届全运会带伤参赛后的感悟,也蕴含着她自己体悟出的关于人生历程的哲理——所有经历无论成败都有其价值。
![]()
在2025年11月11日结束的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比赛中,全红婵带伤出战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项目,与队友王伟莹夺得金牌。
但后续双人赛仅获第五名。面对采访她主动承担责任,称“对错都是我的脚印”。
无论是带伤夺金,还是为失利承担责任,这两方面都证明全红婵不仅完美诠释了体育精神,更折射她超凡成长与成熟的魅力。
183天带伤训练,每天跳近百次,连喝水都要计算。从身高增10厘米体重增10公斤发育关的挣扎到完美攻克心魔动作207C,完美证明了传奇背后是她无数次与伤痛的对抗和对梦想的坚持。
广东队教练何威仪更道出内情:“全红婵现在的胫骨、踝关节都是受伤的,大家看不出来,其实她身上大包小包都是肌贴。她是真的很艰难,每天都疼得不得了,敷完冰就起跳,跳完再敷冰,从来没喊过一声苦。”
从2022年实现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金牌大满贯,到2024年搭档陈芋汐获得世界杯总决赛女双10米台冠军,实现世界杯该项目六连冠;再到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双10米台金牌、跳水女子10米跳台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
14岁一战成名,16岁熬过发育关,18岁强势回归。全红婵用接连闪光的成长印记,实现了从‘天才少女’到金牌团队的完美担当。
其爆发力强、空中姿态控制精准,尤以“压水花”“针式入水”技术著称,推动了中国跳水队整体水平提升。
在这个充斥着速成神话和捷径论调的时代,18岁的全红婵用最朴素的成长经历说明,真正的成功从无捷径可走,所谓传奇,不过是把热爱熬成坚持,把困境磨成坦途。
而在训练与夺金之余,全红婵又跟十分接地气的邻家女孩并不二致。
![]()
主动帮队友抱着孩子领奖的全红婵,可能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松弛的运动员了吧!
她站在领奖台上那个自然劲儿,就跟在村里给邻居搭把手没啥两样。这种不做作的姿态,跟她从小在果园里摸爬滚打的经历分不开。
网上流传诸多视频揭示全红婵极其亲和朴素的一面。她蹲在训练基地食堂帮厨子剥蒜,手指头灵活得跟压水花似的。运动队宿舍水管漏了第一个找扳手,小队员扭了脚她天天帮着打饭。去年湛江荔枝滞销,她连夜开直播边啃果子边吆喝,两小时清空三千斤。村里老人提起她就眯眼笑:“婵娃子当了世界冠军,回家照旧卷裤腿下地哩。”
体育总局去年发布的运动员生态报告显示,新生代冠军中像她这样保持乡土本色的不足两成。多数人签了经纪公司后渐渐活成模板,她却把商业活动挣的钱盖了村里篮球场,用冠军奖金给镇小学换掉吱呀响的旧课桌。她更一次次自发地向公益捐款,目前权威报道确认实际公开捐赠总额为85.5万余元。
近日在个人首场直播中获得的43,598.6元收入,全红婵全额捐给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用于乡村儿童帮扶项目。
![]()
出道仅四五年的全红婵,捐赠数额虽然不算同行中最突出的,但她的综合表现所展现的价值和带给社会的温暖最触及人心,让无数的人如沐春风。
体育总局内部简报提过,全红婵这类运动员正在重塑冠军形象。不要悲情叙事,不要苦大仇深,就像她抱着别人家娃领奖那样,竞技体育的终极形态或许本就是生活本身。国际奥委会最新发布的《体育与人本价值》白皮书里,专门收录了她边训练边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
网上有一段全红婵给村里孩子示范跳水动作的视频。七八个黝黑的小子扑通往河里跳,她站在岸边挨个指点,阳光把水花和她的笑脸照得亮晶晶的。这样的画面比任何金牌都更容易光耀四方,激励他人。
其实体育精神的本质,不就是把专业做到极致后依然能笑对平凡的生活吗?
全红婵在生活中的纯真、善良与乐观本色,或许比任何金牌都更能诠释什么才是真正的冠军姿态。
愿全红婵未来体育与人生之路,
更强、更高、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