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赴华人数暴增!地铁吃手抓饭,非法滞留,中国成印裔首选?
不知道大家在自己的城市有没有感觉印度人越来越多了,以前一辈子可能也没碰到过几次,现在在街头却总能看到过几个印度人在自己眼前飘过。
这当然从侧面说明我们中国的强大让外国的人想到我们这来来发展,但是各个国家文化的不同,却是让人难以忍受,就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印度阿三在地铁上用手直接吃饭,这让同一车厢的人多膈应。这种现象可不是第一次。
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许吃东西的车厢印度人却可以吃?我们难道要无底线包容其他国家文化吗?
说白了,大家心里的别扭,来自两个层面。一个是明面上的规矩,一个是潜藏在心里的“体感”。这两者一旦脱节,摩擦就来了。
![]()
深圳地铁的规矩写得清清楚楚:付费区和车厢里,不许吃东西。这是白纸黑字的“法条”。但规定里也有个小口子,说婴儿饮食除外。你看这本书就说明,规矩不是死的,它有那么一点点弹性的空间。
地铁官方客服接到电话,态度很标准说:“好的,我们登记反馈。”后来另一个工作人员回电解释,说巡查员路过时,那几位乘客并没在吃,是之后才开始的。这恰恰暴露了“法条”执行起来的尴尬:它需要执法的人正好在场。
可乘客的“体感”却不需要谁来执法,它是及时的、无处不在的。这次大家的不满,真的只是因为有人在车上“吃东西”吗?恐怕不止。强烈的咖喱气味,用手抓饭的视觉冲击,还有那种公共空间被侵犯的感觉,这些才是真正点燃情绪的火药。
![]()
这就像有人说的,你带个韭菜包子上车,哪怕不吃,那味儿也够旁边的人喝一壶了。这种对气味、对行为方式的敏感,往往比那一纸禁令更有煽动性。规定只能管住“吃”这个动作,却管不住弥漫在空气里的“味儿”和人们心里的“不舒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总是网友先曝光。因为官方巡查员得正好碰上,而我们每个乘客,都是这条“体感规则”的移动传感器。执法者视角和公众视角的错位,本身就是这场风波的根源之一。
社交媒体这东西,最擅长的就是把一滴水放大成一片海。一个孤立的个人行为,太容易被贴上标签,然后迅速滑向对整个群体的刻板想象,把真正复杂的问题给掩盖了。
![]()
你看这个链条是怎么形成的:从深圳地铁里一个具体的画面,马上就有人链接到各种未经证实的传闻,什么“广州酒店大堂躺沙发”、“上海外滩光脚席地而坐”,一下子,“个别印度人”的行为就被划上了等号,变成了“印度人”这个群体的习惯。
数据更是加剧了这种焦虑。印度赴华人数甚至是有点吓人,今年第一季度,猛增了数量非常之多。另一头深圳边检那边,今年前四个月,印度籍人士非法滞留的案例,也跟着涨了快一半。
看到这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入侵”、“失序”,觉得狼来了。但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印度人总数其实也就八万九千人左右,其中拿着长期工作许可的,还不到一万人。
![]()
这部分人里,很多是活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专攻芯片和软件。杭州一家外企的HR就反映,今年收到的印度籍求职简历,数量是去年的两倍。甚至上海一家移民机构,接到的印度申请人咨询量都涨了三成,在所有来源地里排到了第二。
你看,情绪往往被前面那组“坏消息”数据牵着鼻子走,而后面这些代表着结构性现实的全局信息,却被忽略了。大家担忧资源被挤占,饭碗被抢走,这种情绪很真实,但如果只盯着个案和耸动的数据,就很容易把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简化成一个粗暴的排外标签。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不妨把镜头拉远一点。在美国硅谷,印度裔已经是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好几家顶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裔。
在英国政坛,有24名印度裔当选议员。这些闪光的标签,和我们这边网络上流传的负面标签,描绘的是同一个群体吗?是的。所以说,任何一个群体都是复杂的、多面的,用一件事去定义一个群体,既不公平,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
其实我们今天遇到的这点文化摩擦,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放眼全球,但凡深度参与了全球化的国家,谁都得面对这个共同的课题。看看别人是怎么应对的,也许能帮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加拿大,公园里、沙滩上,印度移民家庭聚会的身影越来越常见,他们的文化元素也在改变着当地的公共空间样貌。这说明什么?说明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公共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这不是谁“入侵”谁,而是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磨合的漫长过程。
当然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博弈。美国硅谷的职场竞争,杭州外企收到的简历,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工作岗位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
在中东的阿联酋和卡塔尔,印度是最大的劳务输出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他们是在特定框架下,来补充劳动力市场的。
至于我们常常听到的“抱团”现象,其实是任何一个移民群体在陌生环境里为了生存和互助,都会采取的策略。
比如美国波音公司,在印度裔高管任期内,印度籍员工数量大增,官方的解释是业务扩张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是不是“抱团”,而在于这个过程有没有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
![]()
所以兜兜转转,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规则。公众真正在意的,其实并不是合法的跨国交流,更不是某个人的吃饭方式,而是公共秩序有没有被扰乱,我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有没有被破坏,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不是还公平。
强调对规则的遵守,并非排外。就像那份非法滞留人数增长的数据提醒我们的,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的流动和就业,这才是对所有境内居民——无论国籍——权益的最好保障。
所以那顿在地铁里吃完的“手抓饭”,真正留给我们的,是一场关于“公共规则”边界在哪里的社会大讨论。
![]()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人来人往,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更有“韧性”的治理思维。
首先规矩的底线要清晰。法律法规就是那条不可动摇的基石,对谁都得一视同仁,没有例外。无论是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得遵守中国的法律。
其次在底线之上,对于那些“体感”层面的文化差异,堵不如疏。与其在网上相互攻击,不如通过更多的沟通和引导,增进相互的理解。让别人知道我们的习惯,也试着去了解别人的不同。
![]()
最后我们自己也要保持一份理性。对个别事件,要警惕它被无限放大,被情绪化、标签化。要把讨论的焦点,从指责某个群体,拉回到如何把我们的规则和管理做得更好、更精细化的建设性方向上来。
文明的共存,从来不是要消灭所有差异,而是要在一堆差异之上,建立起一套大家都能认同和尊重的规则共识。一个真正开放和自信的社会,应该有能力、有智慧,把这些文化碰撞带来的“摩擦力”,巧妙地转化为推动整个社会向前走的“驱动力”。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