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咸闲
编辑|咸闲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
所有的银行App都快被集齐了?
昔日,银行的每一个服务就需要使用一个App,最初的本意是提供便捷服务,但这究竟是简化业务流程,还是给用户增添了新步骤?
自2023年以来,银行开始“关停潮”,从最初至少21家银行停止继续运营直销银行App,再到今年11月12日,北京银行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正式停止服务,相关功能已并入“京彩生活”手机银行。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的“缤纷生活”、邮储银行旗下的直销银行等一批运营多年的App相继都宣布关停或整合。
![]()
多家银行加速整合旗下冗余软件,关停信用卡、直销银行等使用率较低的独立应用,功能统一迁移至主手机银行软件,开始学习政务服务的进化脚步,告别最初的“大而全”的扩张意识,逐渐变为集约、轻便,回归用户们的核心需求。
那么,各个银行应用软件的“开”与“关”,对于用户来说,需要的并非更多或更少的应用,而是什么样的银行服务,才是真正所需以及值得信赖的?
![]()
App泛滥的时代
十年以前,在互联网金融浪潮开始的初期,余额宝们就凭借高收益、低门槛的流畅体验,撬开了传统银行的存款大门。
面对“存款开始搬家”的焦虑,银行业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应对赛。
“多一个App,就多一个获客入口”成为了行业共识,信用卡App、直销银行、理财平台、生活服务等各种各样的细致服务应用开始大量涌现,部分银行甚至推出了十余个独立App或小程序,试图通过全方位的业务矩阵覆盖所有用户需求。
许多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示,“想查个还款日期要翻三层菜单”“生活服务板块比专业平台难用太多”。
这种“为了功能而功能”的设计,让这些应用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大,操作越来越复杂,背离了数字化“降本增效”的初衷。
![]()
而在普通用户手机当中,基本上一个银行服务App平均只能在手机上存活3-5天,人们就会选择卸载。
查询存款用A,还信用卡用B,买理财用C,不同应用软件的登录逻辑、操作界面各异,记住密码都成为了难题。
数据显示,用户平均每月打开银行类App的次数仅4.3次,其中30%的打开行为是为了完成单一操作后立即退出,实际运用简直是微乎其微。
正是多个App的相互割裂,服务流程无法流畅进行,多个App运营既增加了银行运营的复杂程度,也不断加重了用户的使用壁垒。
用户在使用这些金融App时,就被记录了大量的个人信息,随着各样的服务不断推进,用户的隐私安全性就极大下降。
部分小众软件的技术防护能力不足,成为信息泄露的高危点。
2023年以来,出现了多家金融机构App被点名,其中捷信金融就因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未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涉嫌隐私不合规”被通报。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银行独立运营的子软件中,超过60%的月活跃用户不足50万,却需承担与主软件相近的技术维护、合规审核和营销推广成本。
当行业增长从向上到停滞以后,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模式注定很难走下去,对于银行运营来说,只能是负担。
![]()
经营从“App”到“用户”
银行这次的集体关停各家软件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做减法,而是重新整合平台实现更精准的服务匹配。
在各行各业都在打造以服务用户为目的的情况下,银行经营的应用软件也是从需要什么软件转向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核心服务,从“产品思维”慢慢跃升到了“用户思维”。
目前,银行各个子软件将自己的服务,集体迁移到主软件,这种集约化的转型就要求银行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将分散在各个App中的用户数据、产品资源、服务能力进行集中整合。
统一数据中台的建立,使银行能够打破原有的数据隔离,形成更加完整的用户画像。
当用户的所有金融行为数据被整合分析后,银行就能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理财偏好和生命周期阶段,银行还可以适时推荐最符合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体验。
![]()
其次,构建统一的技术模式,就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提供了基础支撑。
银行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合各种金融服务功能,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进化。
当新的用户需求出现时,银行就能够在现有平台上快速设置相应服务,实现功能在第一时间就能投入使用。
用户也不再需要反复登录不同应用,而是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无缝完成支付、理财、信贷等所有金融操作。
这种一站式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和学习成本,真正做到贴合用户的使用心理!
深入分析用户真实需求,保留高频、刚需的核心功能,做到了对数字化本质的重新认识。
这不仅需要懂技术、懂产品,更要懂用户、懂场景,在简化操作流程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在未来,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单一机构的独立发展,而是相互支持的开放生态。
银行可以与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传统行业伙伴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例如,支付宝与多家银行合作,实现了银行卡余额实时查询、信用卡还款提醒等功能;微信支付则与银行联合推出“微粒贷”等信贷产品,借助社交生态触达更多用户。
开放生态的核心是“共赢”——银行获得了场景和流量,合作伙伴获得了金融服务能力,用户则享受到了更便捷、全面的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互惠互利。
![]()
“最好的数字化,是让用户感受不到数字化的存在,只感受到服务的美好。”
银行App的“瘦身”,正是为了让服务“增温”,让技术回归本质,让金融更有温度。
在这场转型的浪潮中,那些能够洞察用户需求、整合核心资源、构建开放生态的银行,必将在数字化下半场占据先机,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与青睐。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