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大叔误闯敦煌飞天”的短视频引爆全网——艺术团成员在机场自动步道上摆出舞蹈姿势拍摄视频,与最后一位大叔意外“乱入”形成强烈反差,这幕被网友调侃为“文化穿越”的瞬间。因专业艺术与人间烟火的碰撞引发广泛共情,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各平台综合浏览量近一亿人次。戳
![]()
![]()
你知道吗?
不仅“飞天”大叔傅师傅是咱闵行人
他遇到的艺术团也和闵行颇有缘分
来头可不小哦~
据了解,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艺术团初建于2007年9月。当时的永善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全县仅有一些零散的民间文艺爱好者,缺乏专业文艺团体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服务。为此,在当地文旅部门的统筹推动下,12名怀揣文艺梦想的兼职演员凑在一起,带着拼凑的简易道具和“让大山里有歌声、有欢笑”的初心,正式组建了这个基层文艺团体。谁也未曾想到,这个诞生于乡野间的“草根团队”,会在岁月淬炼中不断成长,从深山戏台走向全国舞台,成为云南基层文艺的闪亮名片。
![]()
扎根乡土:文化甘霖浸润山区村寨
相较于都市舞台的聚光灯,溪洛渡艺术团更珍视山区村寨晒谷场上的掌声。自组建以来,溪洛渡艺术团坚持扎根基层一线,怀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潜心创作,真情演出,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把欢乐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文艺种子播撒到群众的心坎上。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有的只是临时搭建在田间地头、百姓家门口的简易舞台;没有冬暖夏凉的剧场,有的只是头顶烈日、栉风沐雨的天然场地。奔波十几载,演员轮换了一波又一波,唯一不变的是大家风雨兼程,奔走在山间小路,赶赴那些鲜为人知的山村小寨,只为给偏远山区群众献上一场期待已久、精彩绝伦惠民演出的初心。
![]()
![]()
舞台车到达不了的地方,演员们就动手就近搭建简易舞台;遇到山路崎岖,全员便化身“搬运工”肩扛手抬道具。为赶早场演出,演员们清晨6点集合,历经数小时颠簸后,不耽误半点功夫,便立刻投入备演。成立至今,该团足迹已遍布永善县16个乡镇(街道)146个行政村(社区)。都说梦想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溪洛渡艺术团的演员却说:“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
![]()
在彝族村寨,他们教授文艺爱好者学唱民族歌谣、学跳民族舞蹈;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们编排反映新生活的情景音诗画《搬家》等文艺作品,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增强文化认同。正如团长波哥所说:“基层舞台虽小,却装着群众对精神文化滋养的渴求,这是我们坚守的初心。”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溪洛渡艺术团用多年的坚守,让“金沙江畔 和美永善”的文化土壤愈发肥沃,让文艺之花在乡土间持久绽放。
![]()
破冰之旅:永善文艺绽放全国舞台
随着近年来国家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大力推进,秉持“中央要求·永善所需·闵行所能”原则,昭通永善与上海闵行建立起深厚友谊,携手开展东西部协作。为进一步深化两地交流合作,促进两地民族团结,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巩固协作发展成效。溪洛渡艺术团借此契机正式开启这场沪滇文化的交流之旅、感恩之旅和发展之旅。自2022年起,先后5次走进闵行开展文化交流展演活动,将极具永善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节目带到黄浦江畔,每一场演出都成为两地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
![]()
在闵行的展演舞台上,每一场演出都能引发上海市民的热烈反响:演员们身着刺绣精美的彝族服饰演绎小合唱《阿依几几》,歌声裹挟着金沙江的清冽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原生记忆;彝族女子群舞《苦苦的荞麦 甜甜的心》以动人舞姿,将大山儿女耕耘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娓娓道来,为上海舞台注入来自滇东北高原的独特风情;苗族群舞《苗乡笙韵》配合着银饰芦笙的合奏,将高寒山区苗族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节目,不仅让闵行市民大饱眼福,更成为永善文化的“活名片”,不少上海游客看完演出后,主动查询永善旅游信息,为两地文旅融合埋下伏笔。
![]()
这份从容绽放是源于十几载的厚积薄发,更是这群文艺工作者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的坚守。从2007年建团初期“借场地排练、靠群众帮衬”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拥有40余名专职演职人员、宽敞明亮的排练厅,溪洛渡艺术团始终以“出精品、树品牌”为目标,在各级文化部门指导下深耕民族文化沃土。他们的多部作品斩获云南省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入围全国“群星奖”、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从乌蒙深山到全国舞台,溪洛渡艺术团的成长轨迹,正是云南省实施基层文艺振兴工程、推动民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
艺术高峰的攀登之路,藏着文艺工作者的“酸辣苦甜”。“苦”是40余名演职人员肩扛演出设备,徒步翻越细沙乡石坪村山路也要把精彩演出带给深山群众的坚毅,是年均142场次送戏下乡背后的常年奔波;“辣”是艺术总监王明为保留原生态精髓,翻山越岭寻访老艺人收集素材,坚持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执着,即便2019年暂别后,2022年仍毅然回归续写文化传承使命;“甜”是上海演出后闵行市民围堵追问民族文化的热忱,是山村老人紧握演员双手道出“好久没这么热闹了”的质朴认可。
![]()
![]()
双向赋能:书写城乡文化交融新篇
从上海社区剧场到深山村寨舞台,溪洛渡艺术团搭建起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团长波哥至今记得,第一次带演员赴上海演出时,年轻演员们虽因首次坐飞机闹出笑话,却在与都市艺术团体交流中坚定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心;艺术总监王明寻访到的彝族老艺人唱腔,经现代编排后成为都市舞台的亮点节目,让非遗焕发新生。
![]()
这种双向赋能在一次次演出中不断深化:演出中突遇暴雨时村民用热情温暖舞台,散场后仍依依不舍、不愿离去;都市观众为民族文化点赞的热情;专家学者对基层作品的指导建议,都成为这支队伍勇毅前行的动力。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溪洛渡艺术团的实践证明,基层文艺既能扎根乡土守好文化根脉,也能走向更广阔舞台讲好云南故事。”
![]()
“大叔误闯敦煌飞天”的共情,本质是大众对纯粹艺术与质朴情感的追求,这与溪洛渡艺术团的坚守不谋而合。该团以专业实力叩开都市舞台大门,用赤诚之心守护基层文化阵地,既让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全国,更让文化惠民的阳光普照深山。
在云南省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溪洛渡艺术团并非个例。从滇西的少数民族剧团到滇南的乡村文艺队,无数基层文艺工作者正以“去得北上广,入得大山中”的担当,让专业艺术与乡土情怀交融共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书写着云南基层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答卷。这些扎根华夏大地的文艺力量,正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优秀文艺作品连接民心,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分舞台大小。正如溪洛渡艺术团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哪里有观众,哪里都是舞台;情系家国,何事不能成诗。这,正是云南基层文艺最动人的模样。

作者:钟兴涛
转录编辑:钱逸珉(实习)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