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麦澜德)
转自:麦澜德
提到盆底问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松弛”导致的漏尿、脱垂。但您是否知道,盆底肌肉“过度紧张”同样会引发一系列恼人的症状,这就是非松弛性盆底功能障碍(NPFD)。它更为隐匿和复杂,常常被忽视或误诊。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专家团队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发表了《非松弛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研究进展》一文,系统性地梳理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认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快速读懂这篇重磅综述。
◆ 作者及文章来源
文章标题:《非松弛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研究进展》
发表期刊:《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年5月第41卷第5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通信作者:陈义松
文章撰写:刘耀丹
文章审查:彭靖 李珺玮 许琳娜
◆ 背景与目的:为何要关注NPFD?
盆底功能障碍(PFD)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肌肉松弛导致的,另一类就是肌肉异常紧张导致的,即非松弛性盆底功能障碍(NPFD)。与症状明显的松弛性问题不同,NPFD的表现复杂多变(如慢性盆腔痛、排尿/排便困难、性交痛等),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问题、妇科炎症或单纯的心理问题,导致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和大众对NPFD的认识,将预防和治疗的关口前移,帮助受此困扰的患者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一、病理生理学机制
NPFD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在于盆底肌肉组织的张力异常增高与功能性收缩力减弱并存。此种状态并非单纯的肌肉痉挛,而是一种涉及神经肌肉控制失调的复杂病理过程。其发生机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社会心理维度:NPFD常被界定为一种心身疾病。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引发盆底肌肉的无意识紧张,形成“心理应激-肌肉紧张-疼痛-进一步焦虑”的恶性循环。
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慢性过度使用(如异常步态、久坐行为)或急性损伤可导致肌筋膜触发点形成及筋膜组织致密化,引起局部疼痛和牵涉痛。此外,中枢敏化是关键机制,即持续的有害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感知阈值降低,导致患者对正常或轻微刺激产生过度疼痛反应。
内脏-躯体相互作用:盆底区域接收泌尿、生殖、消化三大系统的内脏神经传入信号。当盆底肌肉持续高张力,可影响器官功能;反之,内脏的病理状态也可通过汇聚于脊髓的神经通路,反射性地引起盆底肌肉紧张,解释了NPFD症状的多样性与交叉性。
二、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NPFD的临床症状谱系广泛,多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的症候群,主要包括:
下尿路症状:如尿急、尿频、排尿迟疑、排尿困难等。
结直肠症状:如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便秘等,与肠易激综合征表现重叠。
慢性盆腔疼痛:包括模糊的盆腔坠痛、会阴部烧灼感或刺痛,并可向腰骶部放射。
性功能障碍:以性交痛(插入痛或深部痛)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鉴于其症状与多种器质性疾病重叠,NPFD的诊断遵循排除法原则。临床评估需进行详尽的病史采集与系统体格检查(重点在于盆底肌肉的手法触诊以评估张力与压痛点),并借助盆底肌电图、超声、MRI及尿动力学等辅助检查,以排除表1所列的妇科、泌尿、消化、神经及精神系统等器质性疾病。
三、治疗策略:基于“5P”原则的多模式整合干预
当前NPFD的治理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主要依据专家共识与临床经验,治疗遵循“5P”治疗原则:个性化(Personalized)、多学科(Pluralistic)、渐进性(Progressive)、患者参与(Patient-Involved)和以目标为导向(Purposeful)。治疗方式如下:
1) 健康宣教(基础)(Education):让患者理解疾病,建立合理预期,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第一步。
2) 盆底物理治疗(一线首选):(pelvic floor physical therapy,PFPT)其目标在于恢复肌肉的正常张力和功能。通过专业治疗师进行的手法肌筋膜松解、生物反馈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旨在打破肌肉的异常紧张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控制。
3) 认知行为疗法(关键一环)(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此疗法价值被严重低估。它通过结构性干预,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与疼痛相关的灾难化认知 和适应不良性行为,教导疼痛自我管理技能(如正念减压、放松训练),对于处理心身交互环节至关重要。
![]()
1) 药物干预(辅助):主要包括局部或口服的骨骼肌松弛剂(如安定、巴氯芬)以及用于调节神经性疼痛的药物(如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对于局限的肌筋膜触发点,可采用局部麻醉剂或A型肉毒素进行精准注射,以缓解肌肉痉挛。
2) 骶神经调节疗法(难治性选择)(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作为一种有创的神经调控技术,适用于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通过植入电极对骶神经根进行低强度电刺激,以调节排尿、排便及疼痛相关的神经反射通路。
四、创新性与总结
这篇综述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对盆底健康的认知正从传统的“解剖修复”迈向更高层次的“功能恢复”。其核心创新观点与总结如下:
1)诊疗范式的演进:从结构修复到功能重塑
本文率先提出将临床关注点从单纯的盆底“解剖恢复”转向以神经肌肉功能为核心的“功能恢复”新范式。这一转变具有前瞻性意义,它指出了一个关键病理关联:NPFD可能并非与松弛性PFD对立,而是其前驱或共病状态。长期肌肉紧张可导致组织缺血、代谢废物堆积及最终的功能性衰竭。因此,对NPFD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为松弛性PFD的一级预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窗口。
2)强调心身交互与整合治疗的重要性
综述系统性地阐述了NPFD的“社会-心理-生物”多维度发病模型,打破了传统专科治疗的壁垒。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将认知行为疗法(CBT)提升至与传统物理治疗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标志着治疗策略从单纯的“躯体症状管理”深化为 “心身双重干预”,通过纠正患者的疼痛灾难化认知与行为模式,从根本上切断心身恶性循环,是实现长期疗效的关键。
3)构建标准化与精准化的未来研究框架
文章明确指出了当前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诊断标准与客观量化工具。为此,作者倡议将NPFD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这将是推动该领域研究规范化的基石。同时,综述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利用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技术开发动态评估工具,实现家庭环境的长期监测;并通过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CBT、骶神经调节等疗法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最终迈向以生物标志物和临床表型为基础的精准医疗新阶段。
总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现有NPFD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一份推动学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它倡导的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与功能导向的核心理念,为提升盆底整体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清晰地规划了从临床实践到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