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直捣俄罗斯腹地!俄重点炼油厂再被炸,防空系统还集体哑火?
说实话,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早就不是单纯的阵地战了!
乌克兰最近专挑俄罗斯的能源设施“下狠手”,从奥尔斯克炼油厂到克里米亚油库,打得俄后方鸡飞狗跳。
更关键的是,乌军居然能打到俄纵深500多公里的地方。
这背后的技术突破、对战场的影响,还有国际上的暗潮涌动,那可真是不简单!
谁也没想到,乌军能把战火烧到俄罗斯本土纵深。
![]()
10月以来,乌克兰对俄能源设施的打击就没停过。
先是10月3日首次袭击奥尔斯克炼油厂,没过多久就来了第二次精准打击,紧接着萨拉托夫州炼油厂、克里米亚费奥多西亚海上石油码头也接连中招。
最让人意外的是奥尔斯克的位置,距离乌控区域超过500公里,这可是俄罗斯的腹地。
但乌军就是凭着要么自制的远程无人机,要么西方提供的远程打击武器,突破了俄防空系统。
俄军虽然宣称拦截了一架无人机,却没能保住核心炼油装置,厂区爆炸大火烧了半天才扑灭,至少一套核心设备报废。
![]()
更打脸的是,俄军方提前发了空袭警报,还关了两座机场,结果还是没防住。
11月底,乌军又用无人机群突袭了克里米亚詹科伊炼油设施,同样命中燃料储罐。
咱们看看俄军的应对:紧急往奥伦堡州部署S-400防空系统,各大炼油厂都装了防护网、配了电子战设备,但还是拦不住低空、慢速的小型无人机。
这暴露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俄纵深防御的巨大漏洞:对这类“小目标”的探测和拦截,根本就是盲区。
从另一个角度看,乌军这波“能源破袭战”,真是打在了俄罗斯的七寸上。
![]()
奥尔斯克石油合成厂可不是普通工厂,年加工660万吨原油,能生产30多种石油产品,俄军空天军的航空煤油、装甲部队的柴油,全靠它供应。
现在核心装置受损,修复至少要6个月,前线燃料补给直接断了一截。
对民用市场的影响也马上显现。
业内已经算出,这几个月俄罗斯燃油出口量要下降5%-7%,国内加油站可能会出现供油紧张,油价上涨也是大概率事件。
![]()
更要命的是连锁成本上涨。
炼油厂要增配防空设备,安装防护网,部署电子战系统,这些都是真金白银。
保险费用跟着疯涨,国际买家还要求加风险溢价,原本赚钱的能源产业,利润被一点点侵蚀。
说句实在话,乌克兰的战略目标太明确了:一是断俄军前线燃料,二是让俄罗斯赚不到战争资金,三是在俄社会制造紧张情绪。
现在看,这三个目标都在慢慢实现。
![]()
俄军不得不把前线的防空力量调回本土,分散了作战资源,能源出口收入减少,支撑战争的经济基础也在松动。
国内民众对能源供应的担忧,也给俄政府带来了不小压力。
咱们不得不承认,这场能源攻防战,早已不是乌俄两国的事了。
背后的国际博弈,比战场本身还复杂。
北约一直在给乌克兰提供情报支持,乌军能精准命中目标,情报到位是关键。
![]()
美国最新援助计划里,第一次出现了远程导弹系统,12月初已经宣布要给100枚ATACMS导弹,这无疑是给乌军的“远程打击”添了大杀器。
欧盟那边也没闲着,12月中旬刚达成协议,对俄罗斯石油产品出口加征5%关税,虽然内部有分歧,但制裁的大方向没改。
而俄罗斯的反应也很激烈,直接指责西方“直接参与恐怖行动”,还放话要采取报复措施。
不过话说回来,俄军现在分身乏术,既要守前线,又要保后方能源设施,报复行动能不能落地,还真不好说。
![]()
这种博弈让冲突越来越难收场。
乌克兰靠“不对称作战”,弥补了常规军力的劣势,俄罗斯则被迫把大量资源投入纵深防御,前线作战力量被分散。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消耗战,拼的是两国的工业韧性、技术实力和经济承受能力。
现在乌军已经尝到了甜头,大概率会进一步扩大打击范围,俄罗斯也在紧急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接下来围绕能源设施的攻防,只会越来越频繁。
俄乌能源攻防战,早已超越战场本身。
![]()
它不仅重塑了冲突形态,更改写了现代战争的作战逻辑。
非对称打击与纵深防御的较量,工业韧性与经济承受力的比拼,正在深刻影响国际格局。
这场围绕能源命脉的博弈没有赢家,却警示着未来战争中,战略基础设施的安全将成为各国博弈的核心。
![]()
唯有回到谈判桌,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才能让双方走出消耗战的泥潭,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