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题为《智塑未来: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范式重构》的报告,提出“AI不仅是改革性工具,更是带来改革的工具”的核心观点,分享上海交大在AI赋能教育、科研与管理的实践探索。
丁奎岭院士强调,AI正重塑教育面貌,推动“人工智能+人类智慧”的深度融合。一方面,AI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不仅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率,更在重构教育方式。上海交大已推出“AI+”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全面融入教学、科研与管理各环节,让教育适配智能时代需求。
同时,丁奎岭院士指出,教师的核心价值不可被AI替代。AI无法复制人类的同理心、情绪支持,也难以直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高校需强化教师角色,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与创造力,推动其从“讲师”转型为学生成长的“导师”,为下一代应对时代挑战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AI正不断拓展科研的边界与边缘,核心价值在于缩小三大差距。一是缩小跨学科人才供给差距,AI具备跨学科技能,可弥补高校复合型专家资源不足的短板;二是缩小理论与实验的差距,AI能弥补理论工具局限,解释现实世界复杂现象,例如上海交大某教授团队借助AI模拟上万颗原子研究,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三是缩小科研与产业的差距,AI可快速适配产业创新节奏,相关研究表明其能将科研周期缩短约40%。为支撑科研创新,上海交大已落地多项关键举措:建立中国高校最大的计算机科学算力平台,提供600兆算力并支持亿级参数模型训练;团队通过AI采样构建全球唯一深海生物数据库,识别出7000多种深海微生物(其中90%为新物种),实现海洋科学、生物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无缝协作;过去几年自主研发87套科学计算套件,为世界级科研突破提供支撑。
在大学治理方面,丁奎岭院士介绍,上海交大以AI为支撑推动校园全场景智能化升级。学校打造的线上学习平台累计点击率超1亿次,日均使用人数约7万,上线200余门课程覆盖2.4万名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赋能自主学习;自主研发具备AI语言交互功能的AlphaOld2小程序,兼容多系统且支持升级,已服务1.7万名教职工及众多学生、家长。此外,学校还推出涵盖AI管理、AI+工程、智能人文科学等领域的10大AI发展战略,组建专门AI服务团队,构建“计算机+X”新学习范式,让智能技术渗透校园运行各环节。
丁奎岭院士最后表示,面对AI带来的范式变革,高校需主动应变、全局谋划,上海交大期待与全球高校深化合作,共建可持续的世界级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在明年130周年校庆之际,携手探索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