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三代农民的地下仇敌
要是在几十年前的西北农村提起“地爬子”,农民们保准得往地上啐唾沫——这东西啃光了麦苗的根,挖的洞能让牛腿卡折,几代人提起就恨得牙痒痒;可现在谁要是能在田里逮着一只活的,能笑着从贩子手里数出一二十块钱。
这“地爬子”就是中华鼢鼠,常年在地下打洞,一晚上能啃断半亩地的庄稼根茎,刚灌浆的小麦、快成熟的土豆,转眼就蔫成一摊;挖的洞穴深的有两米,浅的就在草皮下,牛羊踩进去常摔断腿,有的连怀孕母羊都能流产。
西北农村的土墙上,老辈人用炭笔写过“见鼠必杀”,田埂边常能看见农民举着铁锹追着土堆挖,挖到了就往石头上猛砸,边砸边骂“断子绝孙的货”——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焦虑,地是命根子,这东西就是刨命的仇敌。
![]()
人鼠大战三十年终溃败
国家前后投了几千万,农民们把能用的招都使遍了:毒饵拌着香油往洞里灌,捕鼠夹上挂着羊肉,铁丝网埋到地下三尺。
可这东西鼻子比狗灵,毒饵没靠近洞就绕着走;耳朵贴地听动静,夹子还没下好就跑得没影;挖洞能穿透硬土层,铁丝网在它面前跟纸糊似的。
加上一年两窝、一窝五六只的繁殖力,折腾了三十年,地里的鼢鼠反倒越来越多,农民蹲在地头看着新翻的土堆,气得直骂“这鼠患是治不了了!”
![]()
科研室爆价值惊雷
转机出现在实验室。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科院张宝琛团队本来是研究高原动物适应机制的,在青海做野外调查时,顺手抓了几只中华鼢鼠做对照样本。
谁都没当回事的鼠骨,在氨基酸检测时突然爆出冷门——检测员拿着图谱跟虎骨样本比对,发现两者成分重合度竟然高达92%。
![]()
这下整个团队都来了劲,从药化分析到毒理实验,从动物模型验证到临床疗效观察,前前后后折腾了二十年,最后终于在实验室里拍了板:这东西确实能替代虎骨入药。
那会儿实验室里的老研究员盯着检测报告,手里的钢笔都快捏断了,嘴里反复念叨“没想到啊,这祸害玩意儿还有这本事”,眼神亮得跟点了灯似的。
![]()
一纸批文改鼠命
1990年,卫生部正式下文,批准“塞隆骨”为国家一类新药材,这纸批文像一颗炸雷,在医药圈和西北农村同时炸开了锅。
消息传到同仁堂、达仁堂这些老字号药厂,采购经理们连夜带着现金往甘肃、青海跑,生怕晚一步就抢不到货。
一开始干骨才卖几十块钱一斤,不到半年就涨到一百八,后来直接飙到三百元一斤,翻了十倍还多。
活鼠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一只成年活鼢鼠能卖到十五块,农民们提着铁笼在田埂上转悠,见了就打的害兽,转眼成了能换钱的活宝贝。
集市上,以前没人要的鼠骨,现在都用麻袋装着,一摞摞码得整整齐齐,跟秋收的庄稼似的。
![]()
灭鼠队变身淘金队
农民们的铁锨还没来得及放下,就换成了特制的捕鼠夹——以前是往洞里灌毒饵,现在得小心翼翼留活口,一只成年鼢鼠能换两包化肥钱。
西北的田埂上,常能看见老汉揣着“鼢鼠探测仪”,顺着地表轻微的隆起走,仪器“滴滴”一响,就拿铁铲顺着洞道挖,挖着挖着突然喊一嗓子:“活的!”
旁边的年轻人赶紧递过铁丝笼,生怕碰伤了这“会跑的票子”。
![]()
甘肃定西的老张,以前是村里“灭鼠队”的队长,现在带着三个儿子组成“捕鼠队”,开春到秋收,最多一天能抓二十多只。
“以前追着打,现在追着找,”他蹲在地头数钱,“卖鼠骨的钱,给小儿子在县城买了房。”
青海海东的集市上,收购点从早排到晚,麻袋里的干骨堆得像小山,贩子拿着小秤挨个称,农民攥着钞票咧着嘴笑,有人干脆把摩托车停在田边,抓够一笼就骑去卖。
可热闹里也藏着糟心事。
![]()
前两年鼢鼠价高,有人眼热搞养殖,建大棚、买鼠种,结果技术没过关——这东西见光就撞墙,饲料配比不对就生病,最后一棚鼠死了大半,剩下的低价卖给收购点,亏得连本钱都没捞回来。
“以为是个金疙瘩,谁知是个吞钱的窟窿,”临夏的养殖户老李蹲在大棚边,看着笼子里蔫蔫的鼢鼠,把烟头摁在地上,“现在抓野生的都比这稳当。”
活鼠价格也跟着晃,去年一只十五块,今年跌到十二,有人怕再跌,抓着就赶紧卖,田埂上的捕鼠夹摆得密密麻麻,连往年没人去的荒坡都有人转悠。
![]()
生态工程师的双面真相
这鼢鼠养殖的热闹劲儿没过多久,麻烦就跟着来了——有些公司吹得天花乱坠,卖种鼠收加盟费一套一套整得挺像回事,结果农户养的鼢鼠不是不繁殖就是病死,最后鼠骨卖不上价,血本无归蹲墙根抽烟的人多着呢;
可谁也没想到,这打洞的“祸害 ”,换个角度看还是“生态工程师 ”,它挖的洞能松土透气让庄稼根扎得深,雨水渗下去还不容易水土流失,废弃洞穴成了兔子、刺猬的家。
就是这两年抓得太狠,地里的鼢鼠少了,老鹰、狐狸找不着食,数量跟着降,反倒是兔子蝗虫这些东西没了制约,开始折腾庄稼——农民们嘴上骂着鼢鼠缺德玩意儿,手里的捕鼠夹却悄悄松了力道。
![]()
重新认识所谓害兽
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害兽”,不过是人类还没摸清它的价值罢了。
等科技、产业和生态的算盘都拨明白了,才发现这打洞的“祸害”,原是大自然藏在地下的一份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