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1月12日晚,沈伯洋出现在德国,他不是来旅游,而是受邀参加德国联邦议院的一场听证会,主题是所谓“独裁国家假资讯对民主与人权的威胁”。
这场听证会的嘉宾选得颇有意味:一个被中国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人,公开在德国国会门口表示,要以“台湾立委”身份为“自由民主”作证。
偏偏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德国财政部长克林贝尔正准备访华,想要在稀土问题上为德国制造业缓解燃眉之急。
现在问题来了,这趟访问还走得成吗?
![]()
时间点很微妙,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掌门人凯礼刚刚公开喊话让总理默茨赶紧访华,希望中德关系回到正轨。
德国媒体也提到,克林贝尔将于下周出发访华,目的明确,就是谈稀土。
从外界看,这像是德国准备“补台”,毕竟上个月外长瓦德富尔在台湾问题上言辞失当,访华计划被迫缩水,只见了中国外长,连稀土出口管制部门都没安排上。
德国这次换人上场,似乎想重新打开合作的大门。
但突然冒出来的沈伯洋,搅乱了这盘棋,他在11月12日晚抵达德国,第二天就站在德国国会门口,自称“为自由民主而来”。
![]()
![]()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
沈伯洋早在10月底就已被中国公安立案,明确指控他策划、组织“台独”活动,甚至还在台湾搞了个叫“黑熊学院”的培训机构,专门灌输“仇中”思想。
现在德国议会给这样的人提供发声平台,难道真的是无心之失?德国政府嘴上说要修复关系,行动上却频频踩雷。
瓦德富尔访华失败的教训还没过去,她当时在接受采访时一边说支持“一个中国”,一边又说要“自己决定”怎么执行,还警告中国“不得动武”。
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中立,实际上也是在挑战中国的底线。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国际共识,没有任何“自定义”的空间。
德国这次又在敏感时刻安排沈伯洋出场,怎么看都不像是巧合。
![]()
我们都知道,财政部长克林贝尔的访问,正是为了解决德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燃眉之急。
中国在10月9日发布的新出口管制政策,让德国政商界都感到压力山大。德国经济部第一时间表态说“极度担忧”,强调要减少对外依赖。
克林贝尔甚至飞到华盛顿,在七国集团会议上公开反对中国的做法。问题是,反对归反对,现实是稀土的命脉在别人手里。
德国有上百万个工作岗位与稀土密切相关,尤其是汽车和高端制造行业,如果中国真的断供,不仅是产业链受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都会受到冲击。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如果稀土供应被掐断,德国可能会损失3700亿欧元的产值,占到全国GDP的9%。
![]()
![]()
电动车、电力设施这些绿色转型的主力项目,也会立刻陷入困境。
所以克林贝尔访华,其实是德国在做一次经济上的自救,但这场自救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政府是否能在政治上踩稳节奏。
中国早就讲得明明白白,台湾问题不容讨价还价,德国如果真想合作,就得拿出诚意,不是嘴上谈合作,手上还在递刀子。
否则中方完全可以选择“不见”,就像对瓦德富尔那样。
而且德国政府也该想一想,中国当年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那是出于对民族团结价值的认同。
如今德国却公然为“台独”分子提供平台,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消耗曾经的信任。
![]()
中方曾在瓦德富尔“认错”电话中严肃表态,希望德国能理解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这场认错才过去几周,德国议会就给了中国一个“打脸”的动作。
再看德国国内的政局,矛盾更明显。
总理默茨在9月曾高调表示,要推动中德合作,在气候、危机应对等议题上加强对话,同时也提到要推动供应链多元化。
这番话听起来很务实,但问题是他领导的政府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统一口径。
在外交上想要合作,在议会层面却不断制造摩擦,这样的“双轨操作”只会让中国看不懂、信不过。
沈伯洋的这次“亮相”,从中国角度看就是一场挑衅,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者,而是一个被认定从事分裂活动的人。
![]()
(德国联邦议院内景)
德国议会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意识到却默许,那影响的就不仅是一次访问,而是整个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
德国想在中美博弈中走自己的路,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连基本的外交分寸都拿捏不好,恐怕很难在亚洲赢得真正的尊重。
中国今天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一点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前八个月,中德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中国又重新坐上了第一的位置。
而且在美国不断加征关税、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确定性和规模,是德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支柱。
德国若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就更不该在对华政策上犹豫不决。
![]()
自今年年初以来,德国在对华资本货物贸易方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金融时报》制图
![]()
德国国内也不是没人看清这一点,执政联盟中的社民党早就批评瓦德富尔访华失败,认为这发出了“错误信号”。
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呼吁政府重新评估对华战略,强调要以对话为核心,不能陷入意识形态的对抗模式。
这种声音虽不大,却道出了问题的根本:德国现在最缺的,不是计划,而是清晰。
克林贝尔的访华计划还没有官宣成行,但这次风波已经让人对结果打上问号。
如果德国政府不及时澄清立场,甚至继续放任类似事件发生,那么中方完全有理由重新评估这次访问的必要性。
谁都知道,外交讲究信任,一旦信任失了,再多的合作也只是空中楼阁。
![]()
德国若真想在困难时期找到出路,就该明白一个现实: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任何合作都不能碰触的红线,如果连这个都不尊重,还谈什么“伙伴”?
机会是给愿意尊重和合作的伙伴,不是给背后插刀的“朋友”的。
在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上,德国最好不要插手,更别想着当裁判,因为这场比赛,压根就没德国的座位。
参考资料:
《德外长取消访华,社民党议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德国的对华战略》观察者网
《“中国,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观察者网
《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腾讯网
《中国发布丨公安机关对“台独”顽固分子沈伯洋立案侦查,国台办表态》中国网新闻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言人就台湾问题回应德《法汇报》有关报道》 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