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红城始发的
![]()
70多年来,一代代广播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跌宕起伏的时光承载着广播人的使命,从最初简陋的设备,到如今涵盖多套广播频率,传播形式日益多元。他们见证着内蒙古的发展变迁,也传递着时代的脉搏。
![]()
![]()
1950年11月1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在乌兰浩特市成立。
![]()
1954年3月,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迁址呼和浩特市。于1954年5月1日正式开始了蒙古语播出。图为蒙古语台第一代播音员查干达日。
![]()
1955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在原呼伦贝尔盟建立起全区第一个旗县级广播站,把广播送至广大农户和牧户。图为1956年,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牧民聚集在一起通过收音机收听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
1956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蒙古族记者达日玛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采写了一篇题为《牧民称赞乌兰牧骑》的报道,并且在新闻节目中播发。从此,“内蒙古乌兰牧骑”这个名字乘着电波走出了内蒙古,飞向全国,甚至飞出了国门。
![]()
1959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实况转播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会,这是内蒙古首次举行大规模实况转播。
![]()
1962年4月创办的《少年儿童广播》节目的内容长期被许多牧区、半农半牧区的小学定时组织收听。
![]()
1979年,电台成立了汉、蒙古语新闻部,蒙古语新闻播出次数逐年增加,信息量扩大,时效性显著增强。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大楼。
![]()
20世纪80年代,电台蒙古语文艺编辑在录制文艺节目。
![]()
20世纪80年代,全区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建成后,驻各盟市记者均可利用微波线路及时传送文字稿件和录音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
![]()
20世纪90年代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大楼。
![]()
2002年5月1日,蒙古语广播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落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外国首都落地播出的少数民族广播,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内蒙古起到积极的作用。图为蒙古国收听蒙古语广播。
![]()
21世纪初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数字化直播间。此时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采、编、录、播放都已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统筹 牧仁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