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伦贝尔11月11日消息(记者魏全民)11日,“极致草原·世界共享”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举行,10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参加本次会议。
![]()
研讨会现场(央广网发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多年的发展,呼伦贝尔8.4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与林海,伴随着季节交替,在“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的场景交融中,悄然化身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2024年,呼伦贝尔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442.63万人次,同比增长17.8%,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588.69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连续两年位列“抖音全国种草指数”自然类景区TOP3。
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不断的林海,蜿蜒曲折的河流,奔腾的骏马和散落的羊群……这是呼伦贝尔留给世界的印象。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大”里面,不仅仅指的是面积之大,而更多指的是风景之壮美,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所有的自然要素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组合。在长期关注内蒙古文旅发展的自治区政协委员李文平看来,“大”是自然优势,而要做好文旅发展,更要在“小”字上下功夫。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学博士,李文平口中的“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小”,而指的是要做好细节。这个观点,与本次研讨会上的很多专家观点不谋而合。
“‘空’不一定取决于大,极致草原如何带来极致体验,更要在个体体验性上下功夫。”海南大学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彦君在报告中指出,诱发旅游行为的最根本因素,便是个人心理状态与其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旅游是出于愉悦的个人异地性休闲体验,因而要求旅游产品在“异相”性和“共相”性上下功夫,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我们通过史料研究、考古挖掘及科技考古DNA对比,成功证实蒙古族源为拓跋鲜卑,将其族源向前追溯近千年。http://www.mtyseo.info/tuisong.php”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负责人、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原院长孟松林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历史研究似乎看上去比较“小众”,但学术价值很大,用无可争辩的史料证实了早在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早已经实现了融合。“未来,呼伦贝尔在文旅发展中,应进一步挖掘拓跋鲜卑南迁之路上的各种元素,用历史文化为呼伦贝尔旅游发展赋能。”孟松林建议。
![]()
研讨会现场(央广网发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根据我们平台数据,近年来到呼伦贝尔旅游的‘小车小团’甚至‘一车一团’的数量占比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客单价却不断上升。http://www.dfseo.info/tuisong.php”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的地营销副总经理、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陆蕾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愈加明显,更需要在“小”上面下功夫。
“如今,人们出游更多关注内在情绪价值的实现,景区建设要更多关注游客内在感受。”在同程文旅集团副总裁、同程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谢晔看来,呼伦贝尔大草原要在未来建设上更多关注生活化场景建设,http://www.j1j.net/tuisong.php从“小”处着手,为游客营造“我的草原生活”,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
“规上企业占比低、头部企业少、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接待场所比例低,这是我们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对于呼伦贝尔文旅发展,呼伦贝尔市文旅广局局长王波在介绍成绩的同时,也毫不保留地讲出了自己的担心。而在记者看来,这些貌似“小”问题,才是制约呼伦贝尔文旅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在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互动,呼伦贝尔要抓住这次发展机遇,针对银龄群体、研学群体等特定人群,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充分在服务细节上做好文章,将‘小’事变‘美’事,不断丰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品牌内涵。”说起下一步发展,呼伦贝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额尔古纳市委书记闫立志如此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