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62岁的杨大妈在晚饭桌上故作神秘地对家人说:“听说少吃点米饭,多吃鸡蛋和肉,人才不容易发胖,也更健康!”这句话立刻引来小孙子的追问:“奶奶,那你以后是不是不吃米饭啦?”杨大妈半开玩笑点点头。
殊不知,半年前邻居刘叔叔因为“主食恐惧症”几乎每天都只靠高蛋白低碳饮食,不仅常常乏力,还总觉得自己特别容易感冒。不得已,他最终去了医院体检结果让医生直摇头:“你身体的真实年龄,比实际大了好几岁!”
![]()
此话一出,让许多人愣住了:“少吃主食多吃蛋白质,真的会早衰早死吗?”难道我们一直以为的健康饮食,真会带来反效果?如果调整饮食方式,身体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有哪些细节,一不留神就会踩进坑?
接下来的内容,将为你揭开这个备受争议的饮食话题背后的科学谜底。
近年来,各类“低碳水、高蛋白”饮食法火遍网络,似乎谁都在劝“控制主食,蛋白吃到饱”。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0年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长期减少主食、持续高蛋白摄入者,整体死亡率反而升高了12.6%,其中因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最为突出。原因何在?
![]()
主食,尤其是全谷类,为人体提供稳定的葡萄糖来源,保证大脑、红细胞“不断电”。长期主食摄入严重不足,可能出现低血糖、思维迟缓、情绪波动等表现。
如果蛋白摄入超标,尤其以红肉、加工肉为主,体内代谢副产物如胺类、嘌呤类累计,肝肾负担逐步加重。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指出,极端限制主食、偏向高蛋白者的尿酸水平升高风险比普通饮食高出18%-27%。
更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质“多多益善”也可能引发负氮平衡。长期这样做,肌肉分解增强,免疫力甚至出现下降倾向。
中山大学一份涉及2200例中老年人的监测还发现,碳水摄入长期低于总能量的40%,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率升高17.3%。由此说明,过分强调某一种营养素,实际上破坏了人体自有的稳态机制。
![]()
也许有人说:“我刚开始这样吃,体重的确降了不少。”确实,蛋白质更容易产生饱腹感,短期减重效果较为明显。但一旦饮食结构长期失衡,潜在健康隐患逐一浮现:
日常乏力、焦虑易怒:脑细胞最爱用葡萄糖供能,主食严重缺乏,常导致精力下滑、阴晴不定。一项针对800人的横断面调查发现,长期低碳饮食者情绪障碍发生率高达29.1%,为普通人群的2倍多。
肾脏“压力山大”:高蛋白分解产生尿素氮,加重肾脏过滤压力。对于基础肾功能偏弱或5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损伤风险升高13.6%。
皮肤衰老快,免疫力下滑:碳水不足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加速皮肤松弛、皱纹出现,免疫力告急,流感、带状疱疹等发病概率上升15%-19%。
骨质流失、肠道失衡:过量蛋白促进钙排泄,骨质疏松来敲门;主食减少造成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大便干结、益生菌失衡。
![]()
说到这里,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是:过分跟风某种饮食方法,反而把健康“吃坏”了。
其实,真正有科学依据、能长期受益的饮食策略不在于“主食吃多还是蛋白吃多”,而是合理搭配、适度多样。具体建议如下:
一、全谷杂粮做主食,保证碳水适量
建议主食占每日能量50%-60%,可用糙米、燕麦、玉米等粗杂粮代替部分精白米面,既保证能量,又助力肠道健康。
![]()
二、蛋白质来源多元,讲究“白”不讲究“多”
优选鱼、禽、蛋、豆制品等“白肉蛋奶”为主,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1.2克蛋白即可。高龄、肝肾功能偏低者应进一步适量减少高蛋白负担。
三、蔬菜水果不可少,膳食纤维守护平衡
每日摄入足量蔬菜400-500克、水果200-350克,不仅补充维生素,也让过量蛋白对肠道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
适度运动与规律作息仍不可或缺:它们能使饮食结构的好处“锁定”于健康结果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