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BBC与特朗普之间的事情。
![]()
一则“百年BBC向特朗普低头”的新闻近期引爆全球舆论。
作为西方媒体圈的“标杆”,BBC向来以“客观中立”自居,却因一段演讲剪辑陷入空前危机:两名核心高管集体辞职,面临特朗普10亿美元索赔,还被英国政府宣布启动审查。
![]()
要知道,BBC此前并非没有过类似争议,却从未如此迅速地“认怂”。这一切的根源,只因这次他们惹到的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
![]()
纪录片剪辑引举报,BBC被指刻意误导
2024年10月28日,距离美国大选仅剩一周,BBC推出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
![]()
节目中一段关于特朗普2021年1月演讲的片段,引发了后续一系列风波。当时没人想到,这段看似普通的剪辑,会在一个月后让BBC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2024年11月3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独家披露了一份长达19页的内部举报备忘录。
![]()
这份备忘录由BBC标准委员会前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撰写,当时已在英国政府内部传阅。
普雷斯科特在文件中明确指出,BBC对特朗普的演讲进行了恶意拼接,“制造了一种假象,让观众误以为特朗普发表了实际上并未说过的话,构成严重误导”。
![]()
根据举报内容,涉事片段源自特朗普2021年1月的一次公开演讲,而BBC将演讲中的两个不同部分剪辑在一起,刻意营造出特朗普在煽动特定事件的印象。
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公开批评此举“完全是耻辱”,认为BBC作为公共媒体,不该做出如此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
![]()
特朗普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也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相关报道,怒斥“英国的假新闻记者和美国的一样不诚实,满口胡言”。
![]()
随着举报内容的曝光,事件迅速从媒体行业争议升级为国际政治话题,白宫的表态让BBC的处境雪上加霜。
2025年11月9日,参考消息网援引俄罗斯卫星社报道,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直接将BBC定性为“假新闻媒体”。
![]()
作为美国政府的官方表态,这番言论相当于给BBC贴上了“不诚信”的标签,也让BBC与白宫的关系降至冰点。
《每日电讯报》分析指出,这一事件可能进一步加剧BBC与白宫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而对于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影响力的BBC来说,与美国政府交恶无疑是巨大的风险。
![]()
不少英国民众对BBC的信任度产生动摇,有网友留言表示“早就不相信BBC的报道了,这次只是实锤了而已”。
英国国内的媒体同行也对BBC的操作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剪辑行为严重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
![]()
在内外双重压力下,BBC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没有辩解,没有拖延,直接用最高级别的人事变动来回应。
![]()
两名高管集体辞职,BBC史无前例低头
2025年11月9日下午,BBC传来重磅消息:总裁蒂姆・戴维与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黛博拉・特内斯引咎辞职。
![]()
蒂姆・戴维在辞职声明中表示,“总体而言,BBC运转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作为总裁,我必须承担最终责任”。
简短的声明中没有过多辩解,直接承认了工作中的失误,这与BBC以往面对争议时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
要知道,BBC此前曾多次陷入类似的舆论风波,但从未有过核心高管集体辞职的情况。
而这次,仅仅因为一段涉及特朗普的剪辑,就导致两名最高级别的管理者辞职,这样的“让步”让外界感到震惊。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直言BBC“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华尔街日报》也评价“就媒体危机而言,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
![]()
BBC的迅速低头,不仅让普通民众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媒体圈的广泛讨论:为何一向强势的BBC,这次会如此“怂”?答案似乎直指一个人——特朗普。
就在BBC高管辞职的第二天,事件再次升级。
11月10日,特朗普公开威胁要向BBC索赔10亿美元,要求其最晚于14日撤回涉事纪录片并公开道歉,否则将正式提起诉讼。
![]()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也证实了这一消息,特朗普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表示,“我认为我有这个义务,因为你不能任由他人做这种事”。
这番表态让这场媒体风波彻底变成了特朗普与BBC的正面交锋。
![]()
不过,特朗普的10亿美元索赔能否实现,引发了法律界的广泛讨论。美联社分析认为,特朗普要起诉BBC并拿到巨额赔偿,在法律上“几乎不可行”。
尽管法律层面的胜诉概率不高,但特朗普的这一举措无疑给BBC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
斯蒂芬斯表示,如果特朗普真的胜诉并拿到巨额赔偿,主要依靠英国电视用户缴费运营的BBC可能陷入财务危机,不过“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截至目前,BBC尚未对特朗普的索赔要求做出正式回应。
![]()
BBC并非首次“翻车”,公信力早已下滑
BBC这次的“剪辑门”并非孤例,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媒体,近年来的公信力早已出现下滑趋势。
![]()
在中国互联网上,BBC的“操作”早已被网友熟知。
近年来,BBC在对华报道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套路”:用阴暗滤镜制造压抑氛围,通过剪辑拼接构造虚假冲突,以“匿名爆料”替代实地调查,用“伪纪实”话术输出意识形态立场。
![]()
比如,BBC曾将2019年新疆一地的卫星图与2020年的一张工厂外景图拼接到一起,作为所谓“特定议题”的证据;还曾雇佣演员在镜头前虚假陈述,将普通交通事故的照片歪曲解读。
在香港相关事件的报道中,BBC删除了关键画面,刻意制造虚假印象,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
不仅如此,BBC在其他国际议题上也多次出现失实报道。
2019年的叙利亚假新闻事件只是其中一例,相关民调显示,近年来BBC在英国公众中的信任度持续下跌,“虚假信息传播削弱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成为主要原因之一。
![]()
在BBC伦敦总部附近,不少受访者表示,这次的剪辑风波让他们对BBC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尽管问题频出,但BBC此前从未有过如此彻底的“认错”。这次之所以例外,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惹错了人”。
在不少人看来,BBC的低头并非出于对新闻伦理的敬畏,而是对权力的妥协。
![]()
作为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不仅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还能通过政府渠道对BBC施加压力。
白宫此前直接将BBC定性为“假新闻媒体”,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号。
![]()
对于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BBC来说,与美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彻底交恶,可能会影响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采访、传播等各项工作。
![]()
特朗普追究
特朗普的“强硬风格”让BBC不敢轻视。特朗普向来以睚眦必报著称,面对负面报道,他从不手软,要么公开反击,要么采取法律手段。
![]()
这次的10亿美元索赔虽然法律上可行性不高,但一旦诉讼启动,漫长的法律程序和持续的舆论关注,会让BBC的声誉受到更大损害。
在BBC高管辞职的同一天,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莉萨・南迪宣布,将在年底前对BBC启动审查。
![]()
而英国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与特朗普的总统身份不无关系——维护与美国的关系,是英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会为了BBC而得罪特朗普。
反观BBC以往的争议事件,无论是涉及其他国家的失实报道,还是被内部员工揭露的造假行为,都没有引发如此高规格的回应。
![]()
这也让外界看清,BBC所谓的“客观中立”,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目前,BBC正面临多重压力:公众信任度下滑、政府审查在即、特朗普的索赔威胁,还有来自各方的舆论批评。
从英国政府的态度来看,年底前的审查将是BBC必须面对的一道坎。
![]()
从财务角度来看,尽管特朗普的10亿美元索赔胜诉概率不高,但持续的舆论危机可能会影响BBC的收入来源。
BBC的主要收入来自英国民众缴纳的电视执照费,如果公众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可能会引发更多人拒绝缴费,这对BBC的运营将是致命打击。
![]()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次事件让BBC的“标杆形象”彻底崩塌。
作为西方媒体的代表,BBC的行为不仅让自身声誉受损,也让整个西方媒体圈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结语:
截至目前,BBC尚未对特朗普的索赔要求做出正式回应,两名高管辞职后的空缺也尚未填补。
![]()
未来,特朗普的诉讼威胁是否会付诸实施?英国政府的审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百年媒体的命运。
但是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行为,终将受到舆论的谴责;而媒体的独立与公正,不应在权力面前低头,否则终将失去公众的信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