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岁的林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身高165cm,体重曾一度飙到78公斤。去年春天,她在社交平台刷到“过午不食”的减肥法,宣称“每天只吃两顿,一个月瘦10斤”。看着镜子里圆润的自己,她咬咬牙决定尝试:早餐只喝一杯黑咖啡,午餐吃一份轻食沙拉,下午5点后彻底断食。
起初确实见效快,第一个月就瘦了6斤。但好景不长,林女士开始频繁感到头晕,开会时盯着电脑屏幕突然眼前发黑;下午4点左右,胃里像被火灼烧,必须灌下一大杯热水才能缓解;更尴尬的是,原本规律的月经变得紊乱,有时两个月才来一次,量还少得可怜。
“我以为是减肥的正常反应,忍忍就过去了。”林女士回忆道。直到去年冬天,她连续加班三天后突然腹痛难忍,被同事送进急诊。检查结果让她震惊:胃黏膜大面积充血水肿,胆囊里长出3颗0.5厘米的结石,空腹血糖也飙到6.8mmol/L(正常应低于6.1)。医生盯着她的检查报告:“现在年轻人总以为少吃就能健康,殊不知这是在透支身体!”
![]()
一、为什么只吃两餐容易患病?
人体存在“食物钟”,与昼夜节律同步。正常三餐时,胃结肠反射、胆囊收缩等生理活动按固定时间启动。若两餐间隔超过8小时,胃酸没有食物中和,就会直接腐蚀胃黏膜;胆汁在胆囊滞留超12小时,胆固醇结晶风险也会激增。身体各器官就像被迫“加班”调整的钟表,时间久了,功能紊乱便接踵而至。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涵盖谷薯、蔬果、肉蛋奶、豆类等。然而,两餐制往往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早餐时,人们为节省时间常吃速食,像面包、煎饼这类食物,缺乏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
午餐多依赖外卖,油盐超标不说,还难以覆盖全营养素;晚餐则直接省略或用水果代替,导致铁、钙、维生素B12等摄入不足。长期如此,身体就像缺了零件的机器,迟早要“罢工”。
在饥饿状态下,身体会分泌更多皮质醇(压力激素)和饥饿素(刺激食欲)。皮质醇会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堆积,饥饿素则让人对高糖高脂食物产生强烈渴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节食后反而暴饮暴食,陷入“越减越胖”的怪圈。
![]()
二、这4种疾病,你中招了吗?
1.胃部病变
短期表现为胃痛、反酸、烧心,这是胃酸腐蚀胃黏膜的结果;中期会进展为胃溃疡,黏膜破损达肌层,还可能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逆流损伤胃;长期风险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变薄,进而肠化生,胃细胞变成肠细胞,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上海瑞金医院研究显示,长期两餐制者胃溃疡发病率是三餐制人群的2.3倍。
2.糖代谢异常
两餐间隔长导致血糖骤降,身体为维持运转会分解肌肉供能,肌肉量减少使基础代谢率下降。反复低血糖还会刺激胰岛β细胞超负荷工作,最终“罢工”,引发胰岛素抵抗。而且,饥饿时身体优先储存脂肪,尤其爱囤积在腹部,导致内脏脂肪增加。
3.内分泌紊乱
身体会误判“生存危机”,自动关闭排卵功能,导致月经紊乱、闭经、卵巢早衰。钙摄入不足加上雌激素下降(雌激素促进钙吸收),骨密度每年流失1%-2%,引发骨质疏松。铁摄入不足和维生素B12缺乏(动物性食物是主要来源),还会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临床统计,30岁以下闭经患者中,45%有节食或两餐习惯。
4.损害神经系统
血糖低时大脑供能不足,会出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决策力变差等“脑雾”症状。反复低血糖还会加速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核心标志物,增加痴呆风险。《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指出,每日进食少于2次者,认知测试分数落后规律饮食者15%。
要避免两餐制的危害,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饮食节律。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三餐两点”模式。三餐定时,两餐轻食,早餐补充蛋白质和复合碳水、蔬果;午餐荤素搭配加汤;晚餐清淡易消化,睡前3小时不进食。上午和下午分别加餐坚果、水果、酸奶、黑巧克力等。
同时,限时饮食,控制进食窗口在8-10小时内,晚餐提前至18点前,周末保持与工作日一致的饮食节奏。针对已出现症状者,还可通过药食同源调补脏腑,如胃痛反酸用山药小米粥,血糖波动用黄芪枸杞泡水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