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午,德国巴伐利亚州贡德雷明根镇的两座160米高冷却塔,在600公斤炸药的爆破下轰然倒塌。
5.6万吨混凝土瞬间坍塌,数千人现场围观,环保组织成员欢呼雀跃,而不少当地民众却满脸惋惜。
![]()
这一声巨响,标志着德国正式告别了持续60年的核能时代。
本来以为这是环保事业的重大胜利,后来发现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
德国这波“弃核弃煤”的激进操作,背后藏着太多现实难题。
早年前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就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先后关停了17座核电站和近六成煤电站,一心想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撑起电力供应。
![]()
可再生能源看着挺环保,但有个绕不开的问题。
风能得靠风刮,太阳能得靠太阳晒,一旦天气不给力,电力供应就掉链子。
德国不得不依赖天然气调峰补能,可俄乌冲突后,德国放弃了俄罗斯的廉价管道气,转而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
一套冷冻、运输、解冻的流程下来,成本翻了好几倍,最后这些开销都转嫁到了企业和民众身上。
环保理想很丰满
德国的工业用电价格,已经从原来的每千瓦时0.8元涨到了1.9元,翻了一倍还多。
对比一下就知道,中国的工业用电平均才0.7元,德国的电价足足是我们的两倍多。
![]()
居民用电更夸张,达到了中国的六倍以上。
如此高的能源成本,制造业根本扛不住。
不少能源密集型企业都选择用脚投票,把投资转移到了海外。
化工巨头巴斯夫就是典型例子,它在德国本土的生产受到电价制约,转而在中国湛江砸下百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
![]()
这个基地预计到2030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能达到10到12亿欧元,比在德国本土划算多了。
不仅仅是巴斯夫,肖特、拜耳等德国巨头也纷纷加速布局亚太市场。
这直接导致德国的工业产值持续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创下12年来的新高,平均每天就有超过60家企业倒闭。
曾经雄心勃勃的工业4.0战略,现在看来怕是要沦为空谈,德国民众对弃核政策并不买账。
![]()
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关停剩余核电站,爆破现场还有不少核电支持者举行示威活动。
老百姓要的很简单,就是稳定的电力和合理的生活成本。
环保口号喊得再响,也不能让大家为过高的电费买单。
环保组织却不这么看,他们还在持续施压,要求彻底淘汰剩余的煤电。
![]()
有企业家无奈吐槽,要是发电都能被算成破坏生态,那企业只能去没有蜜蜂、没有蚯蚓的地方建厂了。
如此看来,激进的环保诉求已经和经济发展的现实严重脱节。
多国逆势建核电
德国在忙着炸核电站,其他不少国家却在逆势推进核电建设。
波兰就和美国公司签署协议,推进首座核电站的建设,计划首个机组在北部动工,建成后将大幅缓解当地的电力供应压力。
![]()
欧盟内部也有12个国家仍在使用核能发电,法国更是靠核电撑起了国内大部分电力供应,还把电卖给缺电的德国。
中国则走出了一条兼顾发展与环保的转型路,截至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待建的核电机组共有11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这些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超过600堆年,连续9年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
中国的转型思路才更符合实际,我们没有盲目跟风弃核,而是通过技术革新提升核电的安全性和效率。
![]()
“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带动了上下游5400余家企业共同创新,实现了400多项关键设备的自主化。
同时,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也突破16.9亿千瓦,形成了多能互补的电力系统。
中国的实践证明,环保不是要回到农耕时代,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我们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又稳步推进了减排目标,这比德国那种顾此失彼的激进转型要靠谱得多。
德国的能源转型给全球提了个醒,环保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不顾自身工业基础和能源需求,盲目推进激进的弃核弃煤政策,最终只会让经济和民生付出沉重代价。
![]()
各国的国情不同,转型路径也应该因地制宜,找到生态保护、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才是关键。
毫无疑问,能源转型是一场长期实践,需要智慧和耐心,而不是一时的口号和冲动。
![]()
德国的教训值得所有国家借鉴,而中国的成功经验,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方向。
毕竟,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企业稳定发展的环保,才是真的环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