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昂然探向云端,蟾蜍仰首凝望,凤鸟振翅欲鸣,流云纹饰如丝如缕环绕其间……在徐州工程学院的文化广场上,一座高3.5米、重达7吨的青铜仪器巍然屹立。这座依照《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复原的东汉张衡地动仪,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在此刻重新苏醒,以无声的姿态诉说着古代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汇。
![]()
历经4年,古籍中的地动仪成功“复活”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地动仪,沉睡在史书的只言片语里,模糊了模样,却从未被遗忘。
“我们徐州工程学院和江苏省地震局、徐州市住建局有着长期合作,学校开展抗震防灾领域科研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近20年了,而且有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支撑,我们愿意做这件事,觉得非常有意义。”项目总负责人、徐州工程学院副校长姜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复原绝非简单的仿古复刻,而是对古代科技思想的深度解读与现代表达。
历经4年的不断研究与反复试验,近日,徐州工程学院联合江苏省地震局、徐州市住建局让东汉张衡地动仪成功“复活”,实现其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的关键跨越。
![]()
协同攻关,试验过程中不断突破
据介绍,此次复原中,联合课题组整合双方科研优势协同攻关,围绕史料描述与科学原理,创新设计仪器内部结构,采用“三点悬挂复合物理摆”结构,精准呼应“中有都柱”“傍行八道”的记载。借助机械杠杆放大技术提升灵敏度,还原“地不觉动而仪能测”的史料场景。
而最关键的突破,在于擒纵控制机构的首次应用。徐州工程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台副台长卢永与机电学院张元越教授经过多次研讨达成共识:“当某一方向的地震波触发都柱时,擒纵机构能确保只有对应龙首吐丸,其余七首岿然不动,完美实现‘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的史料记载。”这一设计,解决了以往复原模型中因联动误差导致的误触发问题。
外观设计上融入了汉文化精髓,以汉樽为基底,融合汉代流云纹、龙首、蟾蜍与凤鸟元素:龙首探云灵动,蟾蜍塑成远古神兽之姿,三只凤鸟引吭高歌,亦寓意蓬勃向上;装饰巧用留白手法,尽显中国传统美学的空灵意境。
![]()
师生同心,校友为复原助力
其实,张衡地动仪的“复活”,也离不开校友力量的支持。采访中,记者见到了2002级房屋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友喻迎风,他正在现场外围栽植树木。
“当知道母校要开展张衡地动仪复原工作,肯定要支持,从没考虑过图什么,就为了这份师生情,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喻迎风笑着说。
据了解,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学校2002级校友组成了“后援团”,从资金支持到技术咨询,各尽所能。喻迎风更是驻守项目现场一个多月,带队推进项目建设。
“我是很感动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挫折和困难,校友们一点点去克服,包括我们学校多个学院共同参与,大家齐心协力,最终才做成了这件事。”姜慧说。
![]()
复原它不只是探索,更是传承
“我们通过《后汉书·张衡传》中213个字的简略记载,把它的原理进行复原,具象成现在的一个科研的仪器设备,并且实现了它的功能,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姜慧说,学校将围绕地动仪开发系列研学课程,并联合江苏省地震局开展公众科普活动。
一尊复原的地动仪,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它向社会宣告: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被理解、被传承、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一次科技的复原,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彰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