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歌、他们的歌:
20世纪“学院派”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
2025年11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京师中文大讲堂第21期、敬文讲坛第27期讲座“我们的歌、他们的歌:20世纪‘学院派’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在主楼C区5045会议室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由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张多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唐璐璐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教授担任与谈人。讲座从五个部分展开深入分析,系统呈现了20世纪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和搜集活动的百年脉络与关键成果,探讨了民间文学文本的“制造”过程以及民间文学文本研究的重要视角、路径。
张多副教授首先详细梳理了“学院派”在云南进行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研究的历程,包括西方传教士的参与和本土学者的深耕。然后,厘清了云南民间文学社团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多元组织体系共同构成的研究与传承的网络。
![]()
张多副教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从个体模式到集体模式、国家力量介入的转型。20世纪上半叶,这种调查以个体模式为主,常带有“中心-边地”的认知框架。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开始有小团队、小规模的调查活动,为此后的大规模调查打下基础。20世纪50年代后,在国家力量推动下,云南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艺普查及相关工作,形成诸多重要成果并成为全国典范。
张多副教授剖析了调查中的双重维度——浪漫主义动机与科学操作的结合。通过梳理学术史的脉络和学人的经历,可以发现,有众多调查者怀揣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投身田野。在面临艰苦的田野条件时,他们采用现场翻译、现场记录加之多文本对照保障记录的准确性。20世纪80年代后,录音机成为调查的核心设备,录音誊录成为主要整理方式,当时规范使用的“云南各民族文学作品登记卡”,进一步推进了调查流程标准化。
最后,张多副教授围绕民间文学的主体问题展开深度反思。他认为,首先,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生产依赖多元主体的“合谋”,核心主体包括本民族口头演述者、本民族识文断字者、本地外族知识分子、外地外族学院派学者、本民族学院派学者等。其次,不同主体有着不同动机,在文艺、学术、多民族国家治理、地方民族政治、云南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同使命。讲座提出,民间文学是知识生产的结果,多元主体的复杂互动是民间文学生命力的核心,未来研究应重视“主体研究”,推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共同事业发展。
在与谈环节中,康丽教授表示,张多副教授的学术史梳理材料丰富,呈现了20世纪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发展的重要脉络;其研究尤其提醒我们,要关注国家主体在场、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在谈论数字技术和重视方法论的当下,民间文学应当思考学科最初建立的目的,要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民间文学的文本观等问题,在关系中理解民间文学文本以及学科的时代位置,从而进一步探讨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
![]()
在讨论问答环节,在场师生就如何观照调研社区的主体性、如何调和与调研社区的文化冲突等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张多副教授对上述问题一一回应。
![]()
![]()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
![]()
![]()
![]()
![]()
到民间去
顾 问:万建中
杨利慧
指导老师:唐璐璐
本期编辑:唐诗雅
投稿地址:mjwxyjs@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