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旨在呼吁公众关注肺炎防控,提升对这一疾病的科学认知。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尤其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易感群体风险更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专家提示:低温环境会抑制人体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同时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在冷干条件下更稳定;室内活动增多导致通风不良,加速病原体传播,共同增加了感染风险。秋冬季节,应了解肺炎的本质、危害、传播路径及防控方法,守护呼吸健康。
肺炎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发,也可由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非感染因素导致。临床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伴或不伴有胸痛,重症者可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发绀、意识改变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需注意的是,老年人与婴幼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无明显发热,仅以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为主要表现,容易被忽视。中医认为,肺炎的发生与机体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当正气不足时,外邪易乘虚而入,引发肺脏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肺炎并非局限于肺部的局部病变,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引发多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呼吸系统方面:可导致胸腔积液、肺脓肿、诱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呼吸衰竭等,其中,肺脓肿会出现高热、咳大量脓臭痰等症状,严重损害肺功能;
2.循环系统方面:病原体及其毒素可侵袭心肌,引发心肌炎、心包炎,重症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或感染性休克;
3.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也可能受累,出现中毒性脑病、脑膜炎、食欲减退、中毒性肠麻痹等并发症。
中医认为,肺炎若迁延不愈,可导致正气耗损、痰瘀互结,形成慢性咳喘,甚至累及脾肾,引发“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证型,影响长期健康。
肺炎的传播途径因病原体类型而异,主要传播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呼吸道飞沫传播:作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由飞沫中携带病原体被吸入后从而引发感染,常见于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所致肺炎;
2.接触传播: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可能导致感染,尤其在人员密集场所应重点防范;
3.气溶胶传播:部分病原体可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经呼吸道吸入后感染,多见于结核分枝杆菌、麻疹病毒等引起的肺炎;
4.其他途径: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方式感染。
肺炎的预防策略上,采用中西医协同方式,可收到较好的防护效果,筑牢健康防线:
1.现代医学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做好个人防护、规范基础疾病管理、保持环境通风等方式进行科学防控,阻断感染;
2.中医预防:可通过食疗或锻炼增强正气,适当食用山药、百合、黄芪、太子参等食材,以起到益气健脾、润肺固表的作用;同时,制定以有氧运动为主的锻炼方案,如集调形、调息、调心为一体的传统运动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从而提升机体卫气功能,抵御外邪侵袭。
3.日常保健:可按摩足三里、肺俞、大椎,以及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可健脾益气、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1-2次,以达到调理肺脏功能、辅助提升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肺炎的预防需要中西医理念的有机结合,既注重通过现代医学手段阻断传播、增强体质,也重视中医“扶正祛邪”的整体调理思路,应主动了解肺炎防控知识,将科学预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呼吸健康。
(来源:黑龙江中医大一院官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