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3日报道:诗词,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韵律。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楚辞的瑰丽想象,从唐诗的雄浑气象,到宋词的清雅意境——千百年来,诗不仅记录着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更承载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图谱。
![]()
2025年11月12日至13日,上海民族乐团年度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这场汇聚逾三百位艺术家的诗乐盛宴,由艺术总监罗小慈策划,特邀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担任文学顾问,青年作曲家孔志轩执笔创作,指挥家汤沐海、姚申申先后执棒,以六个篇章构建起一部贯通古今的文明史诗,成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一道璀璨的光。
![]()
音乐会以《万物生息》开篇,混声合唱与大型乐队在混沌中构建秩序,从《诗经》“七月流火”中汲取灵感,再现先民“与天地立约”的敬畏之心。而《江河滔滔》则以合唱与乐队的磅礴织体,展现文明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呼应“与子同袍”的壮阔历史。
“我们试图用民族乐器构建一座声音的博物馆,”团长罗小慈说,“音乐不只是演绎诗歌,更是在重构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天人观、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本就有着诗的音律。”
![]()
《朝日流霞》一章,琵琶清脆、笛子悠扬、箜篌空灵,交织出“胡旋若风,剑器如龙”的盛唐气象,将李白“天生我材”的豪情恣意淋漓展现。随后,《空山月明》转入静谧,尺八幽玄、古筝清澈,在室内乐重奏中捕捉“行到水穷处”的禅意瞬间,完成心灵与天地相契的顿悟。
正如骆玉明教授所言:“诗卷绵延,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智慧与风骨,映照中华文明在融合、生成与更新中生生不息的壮阔图景。”
![]()
《风骨铮鸣》在唢呐与乐队的激烈竞奏中,将民族精神中的刚毅赤诚推向极致,抒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丹心热血。终章《星河共潮》再度集结全编制乐队与合唱,从“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向“青春中国,山河不老”的现代宣言,昭示一个始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正不断书写文明的新篇。
![]()
为使观众深入理解创作匠心,乐团特将品牌活动“海上乐谈”搬至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大堂。演出前夜,主创团队与演奏家们齐聚,展开一场跨越文学、历史、音乐与视觉的深度对谈,共同解读千年诗文如何转化为当代视听盛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